分类: 人文社科

《焦虑的狂欢》当下社会的集体不安与救赎

学业、工作、未来、健康、人际关系、不确定性以及激烈的竞争……

当今社会,似乎人人都会因各种原因而深陷焦虑,无法自拔?

在《焦虑的狂欢》一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的焦虑根源,从个人心理到社会结构,从文化现象到经济压力,揭示了我们为何如此焦虑,以及如何在这种不安中找到自我救赎的可能。这本书不仅是对焦虑现象的深刻剖析,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在不确定时代中保持内心平衡的指南。

如果你也感到迷茫、不安,或是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你理解焦虑的本质,并找到与之共处的方式,重新回归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焦虑的狂欢》当下社会的集体不安与救赎

《焦虑的狂欢》

作者简介

罗兰·保尔森(Roland Paulsen)

瑞典隆德大学社会学副教授,专注于工作、心理健康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的研究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人文关怀著称,曾多次获得学术奖项,并在国际媒体上发表关于现代社会心理问题的评论。

《焦虑的狂欢》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讨论。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挣扎与希望。

《焦虑的狂欢》下载

《焦虑的狂欢》当下社会的集体不安与救赎.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关于偶像,一边纠结一边思考》香月孝史

偶像又塌房,屏幕前的都是人设?

唱跳都不行,养成系偶像的魅力是什么?

从梦男梦女到磕cp,为什么会这么上头?

展示女性力量的女团,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学界超新星、流行文化批评家、性别与社会学研究者、媒体撰稿人、游戏编剧、同人志写手……
九位身份各异的“圈内人”

以女性主义视角,探索偶像文化复杂多元的面向

思考“偶像”,也就意味着思考“偶像”所处的社会。

观看偶像时视线的暴力性,禁止偶像恋爱背后的异性恋霸权阴影,助长窥私欲望的“监视文化”,将人格商品化为“人设”的资本主义逻辑,动摇亲密关系范式的“偶像—粉丝关系”,买股养成系偶像的赌博性快乐,以及偶像文化和女性主义携手共进的可能性……

九位深谙偶像文化的社会学家与文化观察者,化追星热情为研究动力,以知名日韩偶像团体为例,用犀利视角佐以爱与共情,热切又冷静地解析充满矛盾的偶像文化。

《关于偶像,一边纠结一边思考》

《关于偶像,一边纠结一边思考》

作者简介

香月孝史

1980年出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大学院学际情报学府博士课程满学分退学。主要从事流行文化相关的写作和批评。著有《乃木坂46的戏剧学》和《读懂“偶像”》,合著有《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等。

上冈磨奈

1982年出生于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博士后。专攻文化社会学和文化研究。合著有《“为爱好而活”的文化论》等。

中村香住

1991年出生于神奈川。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系、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临时讲师。专攻性别、性取向的社会学。合著有《女孩、媒体、研究》《触手可及的社会学》《我们的“战斗公主,劳动少女”》等。

《关于偶像,一边纠结一边思考》下载

《关于偶像,一边纠结一边思考》香月孝史.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依然疯狂》女性作家与女性主义想象

《阁楼上的疯女人》后又一女性主义力作

光辉灿烂、包罗万象的当代女性运动史

在开创性的女性主义经典著作《阁楼上的疯女人》出版40年后,吉尔伯特和古芭再度合作,聚焦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女性写作者,讲述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的故事。与19世纪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不同,她们的写作状态更为自由,她们的表达更为直接犀利。书中涉及的人物包括美国现代女权运动之母贝蒂·弗里丹,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阿德里安·里奇,美国的文化偶像苏珊·桑塔格、琼·狄迪恩,作家勒古恩、阿特伍德、托尼·莫里森,等等。通过梳理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史,作者考察了相关的历史、政治与文化,全面展示了70年来女性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历程,以及与抗争一同延续至今的厌女文化。

《依然疯狂》女性作家与女性主义想象

《依然疯狂》

作者简介

[美]桑德拉•吉尔伯特

杰出的文学评论家、教授和诗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语系荣休教授。与苏珊·古芭共同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颁发的伊万·桑德罗夫终身成就奖。

[美]苏珊·古芭

著名的传记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印地安那大学英语系荣休教授。与桑德拉•吉尔伯特共同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颁发的伊万·桑德罗夫终身成就奖。

《依然疯狂》下载

《依然疯狂》女性作家与女性主义想象.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自恋与服从》伊索尔德·沙里姆

当理想自我取代了权威,对每个人提出要求:你必须变得更好,成为你的理想。这对自我和社会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自愿服从于“自恋的痛苦”?我们又为什么要同意现状?

聚焦自恋,从经济、社会、道德等维度,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到近现代“自恋”逐渐取代权威、信仰成为我们服从对象的过程,结合不同时期思想家如斯宾诺莎、黑格尔、马克斯·韦伯、弗洛伊德、福柯、阿尔都塞等人的论证,分析当前的过度竞争、量化管理、自我规训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看到自我陶醉的“我就是我”的矛盾之处,走出虚假的田园诗,不错过他人与周围的世界。

《自恋与服从》伊索尔德·沙里姆

《自恋与服从》

作者简介

伊索尔德·沙里姆(Isolde Charim),曾于维也纳和柏林学习哲学,目前为自由记者、德国《日报》(taz)和奥地利《自由报》(Falter)专栏作家,2022年获奥地利国家文化新闻奖。2018年出版《新的多元化如何改变我们所有人》,获奥地利哲学图书奖;2022年出版《自恋与服从》,获2023 年奥地利莱赫哲学奖。

《自恋与服从》下载

《自恋与服从》伊索尔德·沙里姆.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托马斯·内格尔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于1974年发表的经典哲学文章,在意识研究方面引用极广,影响力无出其右。本书是其50周年纪念版单行本的中文译本。

这篇文章开启了如今广泛关注意识问题的潮流,使意识成为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核心议题;它也促使人们开始认识到非人类生物的意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内格尔认为,意识体验的本质主观性——即对经历该体验的生物来说,这种体验是什么样——意味着任何试图用物理术语分析意识的还原主义理论都注定无法成功。因此,物理科学无法提供对现实的完整描述,如果科学要真正理解心灵,就必须超越那种将现实仅仅看作客观物理的观念。

在发表五十周年之际,这篇经典文章以单行本重新出版,并附上了一篇新的序言,讨论了这篇文章的起源和影响。书中还收入一篇新文章《进一步的思考:心理物理关联》。对于《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一文引发的问题应当如何回应,内格尔在新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他提出:如果我们接受意识的主观性是不可还原的,那么解决心身问题最有希望的路径,是寻找心理状态与神经生理状态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而这种联系应当通过一种更基本的状态来实现,这种状态既非纯粹心理,也非纯粹物理,而是将两者都视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这种状态从外部看是物理的,从内部看是心理的,就像我们人类自身一样。这将是一种一元论形式,要求我们构建新的概念,因为我们目前对“心理”与“物理”的理解,并不涵盖这种必然联系。文章解释了为什么心理与物理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必然的,尽管在我们现有的概念体系中,它们看起来只是偶然关联。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托马斯·内格尔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

作者简介

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当代著名哲学家,纽约大学哲学系和法学院的荣休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他的众多著作涉及伦理学、政治理论、心灵哲学、认识论以及生命的意义等领域。著有《本然的观点》《心灵与宇宙》《人的问题》以及畅销哲学入门读物《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是作者于1974年发表的经典哲学文章,探讨了与意识相关的诸多难题。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下载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托马斯·内格尔.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生命的秘密》富兰克林、沃森、克里克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本书深度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剑桥大学的科研生态,作者不仅生动讲述了沃森和克里克在剑桥多姿多彩的生活,包括他们的好胜心、特立独行和年少轻狂,细致考察了威尔金斯、鲍林等知名科学家的个性和成就,而且以公允的笔触书写了罗莎琳德·弗兰克林的生平事迹。《生命的秘密》生动而全面地叙述了DNA双螺旋结构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发现,并赋予了这场戏剧中的女性代表以应有的地位。

DNA结构发现的故事是由五位杰出科学家追求科学进步的事迹所组成,他们几乎都希望名垂青史: 他们是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罗莎琳德·弗兰克林、莫里斯·威尔金斯和莱纳斯·鲍林。他们每个人都才华横溢,令人着迷,但又都个性鲜明,经常发生冲突。霍华德·马克尔巧妙地再现了最终促成重大突破的紧张智性时刻和充满矛盾的个人关系。然而,正是五个人中唯一的女性科学家罗莎琳德·弗兰克林,最终成为马克尔关注的焦点。

《生命的秘密》是一个关于天才和毅力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关于裙带关系、厌女症、反犹主义以及夹杂着不端行为的传奇。马克尔通过大量的档案研究,包括对詹姆斯·沃森和弗兰克林的妹妹詹妮弗·格林的采访,引人入胜地揭示了在科学进步的细节处,名誉是如何被毁坏,历史是如何被改写的。

《生命的秘密》富兰克林、沃森、克里克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生命的秘密》

作者简介

霍华德·马克尔(Howard Markel),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密歇根大学乔治·旺兹医学史特聘教授。他是多部获奖图书的作者,并经常为PBS、《纽约时报》和《纽约客》等媒体撰稿。此外,他还担任古根海姆研究员和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李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波士顿大学访问学者(2013-2014年)、苏黎世大学访问学者(2024-2025年)。研究兴趣为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史等,著有《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思想研究》(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等专业期刊上发文多篇,译有《寻路者:阿拉伯科学的黄金时代》《冰之传奇:人类南极半岛探险史》以及《被误解的科学》等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著作。

《生命的秘密》下载

《生命的秘密》富兰克林、沃森、克里克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实锤》证据在司法、政治及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与误用

全球气候真的在变暖吗?专家的话可信吗?绿色食品真的更好吗……我们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疑虑,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和“假新闻”的世界,许多公众人物毫无根据的断言更加剧了不确定性。为了在迷雾中寻找真相,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证据。然而,证据是什么?如何正确使用证据?
本书通过对法律、科学、艺术、历史、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探索,分析了证据的本质并纠正了我们对证据的常见误解。证据不是非黑即白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面对的是不完美、可以做出不同解读的证据,这些证据甚至可能互相矛盾。证据的价值也并非固定不变,在法庭、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的不同情景中,乃至在不同法律框架下,证据的有效性都是不同的。

在生活中,我们获取的大量信息都源于亲朋好友的分享、媒体报道、目击者陈述和专家意见等,而这些陈述的可信度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肖尔也深入探讨了如何评估他人陈述的可信性、辨别专家意见中的偏见。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偏见,因为我们在参考证据之前,往往已经有意无意地扭曲或选择性忽视了我们不喜欢的那部分。

《实锤》证据在司法、政治及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与误用

《实锤》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肖尔(Frederick Schauer),弗吉尼亚大学杰出法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曾执教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密歇根大学等。著有《像法律人那样思考》、《心理侧写、可能性与刻板印象》(Profiles, Probabilities and Stereotypes)、《法律的力量》(The Force of Law)等。

《实锤》下载

《实锤》证据在司法、政治及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与误用.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生存的艺术》爱比克泰德

如何过幸福而充实的生活?

如何做个好人?

几千年来,我们似乎都为这两个问题所困扰。

爱比克泰德终身都在思考的便是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爱比克泰德意识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遇到的各种困境。他用毕生的心血,为身处困境的人们勾勒出了一条通往幸福、满足和宁静之路。

他以精辟、通俗的语言,告诉人们生存的艺术、幸福的真意:人要获得幸福,关键是要学会准确感知什么是我们有能力改变的,什么是没有能力改变的;要拥抱我们自身的命运。

这本两千年来影响了启蒙运动,被《思想录》的作者帕斯卡尔、《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查理·芒格等人所推崇的书,处处闪耀着独到的生活智慧,让人们在当今这个混沌的世界里找到正确的生活秩序。

《生存的艺术》爱比克泰德

《生存的艺术》

作者简介

爱比克泰德,古希腊哲学家,与塞涅卡、马可·奥勒留齐名的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童年时被卖到罗马为奴,后师从斯多亚派哲学家鲁弗斯,获得自由。在罗马,他建立了自己的斯多亚学园。后来,他被罗马皇帝放逐到希腊尼科波里斯,以讲学终其一生。

和苏格拉底一样,爱比克泰德并未写下任何文字。他的学生阿里安记录下他的言论,从而让他的思想得以流传至今。

从皇帝到士兵,从文学家、哲学家到商业大亨,人人都能从爱比克泰德的文字中找到指引、慰藉和力量。

《生存的艺术》下载

《生存的艺术》爱比克泰德.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追寻兴奋》文明化过程中的体育与休闲

“百科全书式”大师,20世纪无可替代的文明勘察者

以历史视野诊断社会科学,重释文明与现代

直面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情感和权力,观照人的境况

以运动和休闲为窗,审视人类文明化过程

体育社会学奠基之作,中文版首次面世

体育运动是现代社会的新兴现象,还是古代竞技的延伸或复兴?

从古希腊罗马竞技、中世纪民间比赛再到现代体育运动,暴力是否一直如影随形?

曾经血腥的赛事又是如何不断被规范化甚至娱乐化?

人们为何、又如何在体育运动和休闲中追寻兴奋?

《追寻兴奋》是20世纪重要思想家诺贝特•埃利亚斯与他的学生埃里克•邓宁合著的作品。全书以“体育”和“休闲”为线索,通过论述体育与休闲在历史进程中的起源、发展、变化,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化过程,以及人与社会、历史、具体历史事件发展之间的关系。书中各篇围绕体育运动的兴奋来源、业余时间光谱、足球运动的发展演变、体育运动中的暴力与社会纽带、体育运动与男性气质等角度展开,从社会学角度对体育这一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进行了理论提炼,并将体育运动的发展视为人类文明化过程的一部分,为理解体育运动的诸多细节及其与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创了新见。

《追寻兴奋》文明化过程中的体育与休闲

《追寻兴奋》

作者简介

诺贝特•埃利亚斯 Norbert Elias (1897—1990)

德裔犹太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人的科学”,被誉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人物。

生于德国布雷斯劳(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早年兼修医学与哲学,后转攻社会学,前后师从阿尔弗雷德•韦伯、卡尔•曼海姆;纳粹上台后流 亡海外,战后在英国、德国、荷兰等地教书;后定居荷兰阿姆斯特丹,并在此逝世。

作为享有盛誉的思想大师,其“文明化过程”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对日常生活史、身体与情感、现代性反思等领域的研究。代表著作有《文明的进程》《宫廷社会》等

埃里克•邓宁Eric Dunning(1936—2019)

莱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身体社会学、体育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等。

《追寻兴奋》下载

《追寻兴奋》文明化过程中的体育与休闲.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小游戏与大历史》袁书营

本书通过梳理“老鹰捉小鸡”这个小游戏在东西方文明中千年的文化变迁过程,探寻人类文明自觉参与世界历史理性塑造中的文化生命力,来重构人类文明的形成逻辑,以期望摆脱当前文明单一的西方性,找到人类文明普遍接受的文化合力。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构想,将“老鹰捉小鸡”作为一个“麻雀体”,以小见大,从文化个案推理人类的文化形态,提出“文化物态”概念。

《小游戏与大历史》袁书营

《小游戏与大历史》

作者简介

袁书营,男,现为山东大学(威海)体育教学部副教授,早稻田大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体育人类学、奥林匹克运动和体育文化的研究工作。参编Routledge Handbook of Sport in China ,《よくわかるスポーツ人類学》,Sports Management and Sports Anthropology等著作。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

《小游戏与大历史》下载

《小游戏与大历史》袁书营.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