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文社科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全八册]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系列是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生命历史和地球历史科普图书,由BBC科普专家、演化生物学家本·加罗德执笔,《史前星球》美术顾问、著名古生物画家加布里埃尔·乌格托绘制500余幅精美全彩插画,纵览4.5亿年地球生命灭绝与复苏史。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全八册]](https://cdn.feizhaojun.com/wp-resource/mdhaerk/wp-content/uploads/2025/07/1752586935-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全八册).jpg)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下载
《認識人性》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希臘德爾斐阿波羅神殿入口,刻著一句著名的箴言「認識你自己」(gnothi seauton),那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其答案的課題。人一生的際遇,無論是家庭、婚姻、職場或社會生活,遭遇到種種放不下也想不開的煩惱、糾葛和挫折,如果不從認識人性著手,探究其性格形成的源頭,就永遠找不到解答。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的性格不是天生或遺傳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依據其人生目標,逐步發展而成,因此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人從孩提時候,就會因為身體構造和環境的問題心生自卑感,而克服這個自卑感就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目標。如果因為人的好勝心和虛榮心作祟,使得心理發展轉向對於權力和認可的渴望,便會導致性格上的種種偏差,一輩子困擾著人們。而探究這個性格發展的偏差,讓人認識到生命的另一個重要動力,也就是社會情感,並且擴而充之,才能使人的生活回到正軌,和自己的生活和解,建立更充實的人際關係。
「認識人性」是阿德勒在維也納社區大學開設的課程,每學期都有五百多個學生選課,一九二七年整理講座內容出版後,更成為全球暢銷書,也是阿德勒最家喻戶曉的作品。阿德勒一生主張「心理學要為生活和生命服務」,《認識人性》正是這個主張的代表作。

《認識人性》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與佛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界三巨頭。
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早期師從佛洛伊德,後來因為不認同佛洛伊德過於強調性本能的論點而與他決裂,並自創「個體心理學」此一心理學體系,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一生主張「心理學要為生活和生命服務」,對後續的西方心理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著有:《精神官能症的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心理補償的研究》(1917)、《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1919)、《認識人性》(1927)《自卑與超越》(1932)、《精神官能症問題》(1932)
《認識人性》下载
《人心》向善行恶之秉赋
《人心》是弗洛姆的心理学经典作品之一,从善恶、暴力、生死、自恋、自由等六个角度,对于人心和人性提出了独特的分析和观点。
弗洛姆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他按病理程度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指出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动机因素的不同。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着在弗洛姆看来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精神病患的核心。
弗洛姆善于将当代心理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的行为心理做出深刻的批判。
弗洛姆《人心》语录:
人类面临的主要危险,不是穷凶极恶的人,也不是施虐狂,而是寻常人掌握着非同寻常的权力。
善是一切服务于生命的事物,恶是一切服务于死亡的事物。善是对生命的敬畏,是一切助力于生命、成长和延展的事物。恶是一切扼杀生命、缩减生命、使其支离破碎的事物。
成年男女之间的爱往往也具有自恋性质。爱上一个女人的男人,一旦她成了“他的”,他可能会把他的自恋转移到她身上。因为他带给她那些特性,他便对她心生欣赏和崇拜。仅仅因为她是他的一部分,她便成了一位具有卓越品性的女人。
恶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个体想要回归到前人类状态的企图,消除这一企图需要专属于人类的特质:理性、爱和自由。
在他人的痛苦不幸或亲切目光、鸟儿的婉转欢鸣或小草的青葱碧绿面前,倘若我们丧失了为之触动感怀的能力,那么没有任何认识能帮助我们。倘若人变得对生命无动于衷,那么任何他可能选择善的希望都将不复存在。

《人心》
作者简介
艾里希·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裔犹太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存在的艺术》《健全的社会》《论不服从》等。弗洛姆十分重视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他的思想融汇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
《人心》下载
《精神现象学》[上、下卷]
贺麟全集版,新校重排本
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的纲领性巨著
黑格尔哲学的“圣经”,打开其哲学体系大门的钥匙
深刻影响马克思、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哲学经典
对勘上卷1962年初版与1979年再版所作修订,以存译文历史原貌,便利研究之用
《精神现象学》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阐述其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黑格尔自认此书为其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誉《精神现象学》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和“黑格尔哲学的圣经”。黑格尔通过此书提出,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到达“绝对知识”或“科学”(即哲学)的道路的科学,它为个体提供了一把攀登绝对知识的“梯子”。中译本由贺麟、王玖兴合译,分上、下卷先后于1962年和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上卷1979年再版时曾修订译文,以与下卷译名统一,本次整理出版“贺麟全集”版,对勘再版所作修改,择其重要者,以编注形式留存上卷初版原貌。
![《精神现象学》[上、下卷]](https://cdn.feizhaojun.com/wp-resource/mdhaerk/wp-content/uploads/2025/07/1752583479-精神现象学(上、下卷).jpg)
《精神现象学》
作者简介
黑格尔(Hegel, 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家,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等。
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国内外久享盛名的西方哲学专家、翻译家,于黑格尔哲学无不精通,论述遍及黑格尔哲学的各个方面,他翻译的《小逻辑》,学术界公认为是继严复《天演论》之后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中译本;对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贺麟在中国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1930年代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是现代早期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译著还有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精神现象学》,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
《精神现象学》下载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菲利帕·佩里
用成年的力量,重新养育童年的自己。
既温柔又犀利的心理治疗师、百万畅销书《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菲利帕·佩里写给成年人的心理疗愈问答书。
如果你人生中有未完成的事件——来不及告别的人,得不到的回应,未被满足的需求,内心没有解决的冲突——试试在房间中放两把椅子,你坐其中一把,另一把留给未完成事件中的人(或者是你的一部分自我)。想象那个人坐在空椅子上,把你的感受、情绪和想法都告诉他。然后,你再坐在他的椅子上,想象你现在变成了他,用你想象他会对你说的话,来回应你刚才坐的那把椅子(也就是你自己)。
童年时的我们为了保护自己,发展出了相应的适应能力和防御机制,比如乖巧、懂事、警觉、讨好。然而,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儿童式的生存机制不再适用于成年人的生活,甚至会带来创伤和阻碍,留下一桩桩“未完成的事件”。
在这本温暖人心的书中,心理治疗师菲利帕·佩里用温柔又犀利的回答,帮助读者看见自己,觉察自己,给未完成的事件逐一画上句号。
感谢童年时代拼力保护我们的自己,现在,让我们用成年的力量,再重新养育一次童年的自己。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作者简介
菲利帕·佩里(Philippa Perry)
心理治疗师、《观察家报》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电视和广播节目主持人。2019年出版畅销书《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另著有《沙发上的心理学》和《如何保持理智》(How to Stay Sane)。
现与丈夫格雷森爵士(Sir Grayson)以及猫咪“尊敬的凯文”( The Honourable Kevin)一起住在伦敦。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下载
《遺體訴說的各種人生》法醫解剖檯上的死亡課題
遺體不會說話。
然而,當我面對著靜靜躺在解剖台上的遺體時,心中會湧上許多感受。
我認為,法醫解剖不是為了死者,更多是為了活著的人們——西尾元
你我眼中駭人的屍體,法醫看到的是一幕幕人性死亡讓生命的課題無所遁形,也讓活著變得有意義!
解剖超過3000具遺體的專業法醫,40則真實案例,解剖刀劃開屍體,解開死亡背後的真相。

《遺體訴說的各種人生》
作者简介
西尾元
一九六二年出生於大阪府。兵庫醫科大學法醫學講座主任教授。香川醫科大學(現香川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於同一大學就讀研究所,之後任職於大阪醫科大學法醫學教授,二○○九年至兵庫醫科大學。擔任兵庫縣內六市一町的法醫解剖工作。除研究猝死以外,也涉獵法醫現場檢驗跟臨床醫學檢驗。目前為止共解剖過三千具遺體,一年解剖兩百至三百具遺體。曾出版《屍體證據:日本法醫揭開解剖台上孤獨、貧窮、衰老與不平等的死亡真相》。發表了與猝死相關的論文,試著由法醫學現場的知識,推動臨床醫學的發展。
《遺體訴說的各種人生》下载
《字间浮生》曾仁臻
《字间浮生》是由建筑界的绘画怪才鱼山饭宽绘著的艺术绘本,也是其作品中最富创造力的“字间”系列首次集结出版。书中包含鱼山的181幅作品,他用脑洞大开的方式把57组汉字、59个熟语、65首古诗词变成了画,演绎出中国汉字和图画之间的趣味关系。巧思妙想,天马行空。
鱼山的“字间 ”系列不仅包含对汉字熟语的揣摩、对唐诗宋词的打趣,也包含对境遇浮沉、世间百态的描画与感叹。与鱼山其他画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字间”系列依托我们祖先留下的汉字密码,别出心裁地用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情趣去表达古老哲学,使传统文化得以焕发新生。让读者在一字一词一诗之间,感受闲情野趣,玩味悲喜忧乐,一瞥人间烟火。

《字间浮生》
作者简介
曾仁臻,号“鱼山”,建筑师。
生活并工作于北京,长期专注于研习中国园林和绘画。曾工作于北京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2014 年创立幻园工作室,创作了大量有关中国园林、山水的研究性画作,探讨空间与人的关系。已出版专著《 幻园》《幻园第二辑:借天工》《草间居游》《草间情话》《造境记》。
《字间浮生》下载
《医学的温度》韩启德
著名学者、病理生理与药理学家韩启德院士以“医学的温度”为主题,结集了近些年对医学的本质、医学史、叙事医学、精准医学等的人文思考,阐述了对癌症、传染病、中医、死亡等的独特看法,对癌症应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人们习以为常的医学观点提出质疑和建议,对全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技术及其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提出应回归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医疗、不能忘记医学的来路和归途等观点。本书对人们重新认识现代医学乃至重新认识自我都极具启发意义。

《医学的温度》
作者简介
韩启德
男,1945年7月生,汉族,中共党员,九三学社成员,上海市人,病理生理学家。
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1982年在西安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85年9月至1987年8月在美国埃默里大学药理系进修。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基础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12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长期以来从事分子药理学与心血管基础研究。在α1肾上腺受体α1-AR亚型研究领域获重要成果,1987年在国际上首先证实α1-AR包含两种亚型,后系统研究α1-AR亚型在心血管分布、功能意义以及病理生理改变。近年来,关注学科交叉研究,开始研究生物单分子在细胞中的转运及其生物学意义,用复杂系统手段研究肾上腺素受体的网络调节。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刊物引用1700余次。讲授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受体学等诸门课程。 曾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0年获得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0年获卫生部授予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1年获国家人事部与教委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4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博士30人,硕士7名,博士后7人。
《医学的温度》下载
《梦的力量》梦境中的认知洞察与心理治愈力
在秘鲁的一次研究之旅中,艾丽斯·罗布迷上了清醒梦。清醒梦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中,一个正在睡觉的人可以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甚至可以控制梦的体验。于是,罗布开启了对梦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之旅。
通过研究,艾丽斯·罗布发现为什么梦境对我们的情绪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并阐释了我们如何更好地记住我们的梦,以及为什么我们应该记住。她追溯了梦和创造力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甚至为我们如何享受清醒梦的激烈冒险提供了建议。
《梦的力量:梦境中的认知洞察与心理治愈力》一书对我们夜间所见的意义和目的进行了清晰、前沿的审视,并指导我们改变做梦的生活——使我们清醒时的生活更丰富、更健康、更快乐。

《梦的力量》
作者简介
艾丽斯·罗布( Alice Robb)
《纽约杂志-我们的科学》(New York’s Science of Us)专栏作家,曾为《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新政治家》(the New Statesman)、《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世界时装之苑》(Elle)、《大西洋》(the Atlantic)、《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等杂志撰稿。
《梦的力量》下载
《风痕》我与性社会学互构
本书是作者的学术研究回顾,以他从1981年开始的经历与心路为线索,详细介绍了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取得的成果。其纵向描述,以作者投入某项研究的年头为序(他几乎全都是第一个投入该研究的);横向描述,则以性社会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为线索(作者几乎涉及一切方面)。也就是说,通过作者一个人的经历,反映出了中国性社会学这个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全貌。

《风痕》
作者简介
潘绥铭,1950年出生,北京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该校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从1985年开始,他在中国创立并推广性社会学,奠定了其基本理论框架;创立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初级生活圈、全性(sexuality)、性革命、性化、亲密消费、性风采、性福、无性婚姻、性的人权道德等,以及“有性无别”的新型多元性别理念,被同仁称为“性学教父”。
潘绥铭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领军人物。在定量研究方面,他在2000—2015年进行了四次全国成年总人口随机抽样的性生活调查,属于世界唯一。在质性研究方面,他创立了“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落实于“相处调查法”“求异法”和“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等操作模式,以及社会调查的伦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