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作品合集
《读懂十四五-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套装共10册]
本套装包括《读懂“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下的改革议程》、《金融激荡300年》、《管清友的股票投资课:做趋势的朋友》等10部作品。全面阐述了“十四五”规划,全面阐述这一时期的发展理念、指导方针、主要目标、战略布局,描绘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蓝图,帮助读者把握宏观大势,助力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以及科学制定决策。
《读懂十四五-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读懂十四五-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下载
《诗经通释》[全四册]
本书以全新角度解读《诗经》,打破两千年来《诗经》是诗歌总集的定论,力主《诗经》是尹吉甫一人之作。并跳出风、雅、颂的既定框架,以尹吉甫一生经历重新安排诗篇次第。 结论惊世骇俗,却是一字一句读通之后,自然而然得出的结果。作者将《诗经》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立足《诗经》本身寻求内部规律,归纳出数条研究法则。然后运用这些法则,对每一篇诗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广泛利用文献追究诗中出现的地名、时间、人名、事件、名物、制度、风俗,并观察彼此之间的联系,获得许多有价值的发现。后,种种发现连缀成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不仅包含着一部周宣王复兴史与周幽王亡国史,同时也是尹吉甫的自传。
《诗经通释》
作者简介
李辰冬(1907-1983),河南济源人,燕京大学毕业,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曾执教于天津女子师范学校、西北师范学院、台湾师范大学等校。1947年开始研究《诗经》,倾力二十年完成鸿作《诗经通释》,另著有《诗经研究》和《诗经研究方法论》。其研究结论石破天惊,却因离经叛道招致许多冷眼。支持他的人则有梁实秋、田培林、巴壶天、李曰刚、徐高阮、虞君质、穆中南、赵友培、王德昭等。
《诗经通释》下载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精选第二辑》[套装共10册]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精选第二辑》包含:《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修订版)》、《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中国现代喜剧论稿》、《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走进分析哲学》、《生命伦理学(增订版)》、《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套装共10册。
《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本书主要从现代性的角度切入中国先锋文学乃至新时期文学,从理论源头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了独到的梳理。本书是国内最早系统分析当代先锋派文学的著作,也是最早探讨了如今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几乎成为常识的后现代性问题,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用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多年来,它的敏感与精辟,锐气与生动,始终引起当代文学研究者的注意。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中国礼仪之争”是发生在明末清初中国,扩展到欧洲,并对此后的西方和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大事件。争论的核心关乎中国人的祭祀仪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礼制。徐光启等儒家天主教徒皈依后保持祭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则以“补儒易佛”的宽容态度加以容纳。这种做法后来受到怀疑,终于在康熙年间酿成冲突。莱布尼兹、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参与论战,欧洲“汉学”对此形成一系列看法,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本书使用新近公布的“中国礼仪之争”汉语文献,首次对这段历史做出详细描述,并指出其在明清史、教会史、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较经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本书原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第一册,此次修订版除对原文作校改、增删、补充意外,增加了四篇新作、长篇引论和学术自述,介绍并讨论了首次出版以后的新情况和新发展,以及作者思考写作的历程和背景,内容对研究者和初学者都会有所启示。 本书前编主要依据语言数据的全面统计分析讨论《庄子》一书内外杂篇的关系及各篇分类问题,中编主要依据《庄子》内篇讨论庄子思想的主要概念、学说和整体的特色、结构等相关问题,后编则是对外杂篇之思想流变的分类梳理。 本书之观点、方法、结论都有与众不同的探索。作者后来所提出的“反向格义”、“两种定向”等观念在本书中都已初露端倪,对中国思想、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研究也会有参考价值。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精选第二辑》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通过心体的重建,王阳明由性体走向了心体,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以心体(良知)为基石,王阳明在心物关系上指向意义世界的建构,在伦常之域中要求化理念伦理为德性伦理,在本体与工夫之辨中坚持二者的统一,在人格之境上强调从“说”走向“在”。本书从理论层面对心学内在的哲学意蕴做了深入分析,具体阐释了心学中心体与性体、本体与工夫、言说与存在、德性与规范、存在与境界以及心物之辩与天人之际等重要理论问题,并探讨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意义。
《中国现代喜剧论稿》(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一部分,中国的现代喜剧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形于“五四”之后的20年代,在30年代取得了关键性的发展。随着中国喜剧观念现代重塑的过程,喜剧合法性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中国的现代喜剧艺术自3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成熟期,并在1940年以后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中国喜剧由其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本书以此为背景,在史料钩沉、搜集、甄别和整理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考察了中国现代喜剧在1927-1939年间的生态环境、思想背景、艺术类型、发展历史、运动规律、价值立场、总体风貌及其在中国喜剧史上的贡献和影响。此外,书中还辟有专门章节,研究了幽默喜剧、讽刺喜剧和风俗喜剧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路径、类型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联;并结合重点作品进一步探讨了本期代表性作家丁西林、熊佛西、欧阳予倩、李健吾、陈白尘、徐訏等人的艺术追求和他们在现代时期的创作实绩。 本书的附录部分为对于林语堂幽默思想、朱光潜喜剧思想的研究和1927-1939年间中国现代喜剧主要作品的编目。
《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本书是对西方近代哲学创始人、理性主义哲学代表人物笛卡尔的哲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一本学术力作。作者对笛卡尔从书的世界到读世界之书的人生经历、对人类知识之树的构想和学术著述活动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对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和方法论体系、“我思故我在”和主体哲学的确立、天赋观念论、和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对上帝存在和外物存在的证明、心身二分和心身统一、自然哲学及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的关系等核心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释,并对笛卡尔哲学在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影响力、生命力做出了全面和准确的描述。本书不仅深化和推进了我国对于西方哲学的研究,而且还为广大读者展示了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精彩画卷。法国哲学学会前任会长、国际法语国家哲学联合会前任主席雅克·董特生前还专门为本书作序。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文化精神是一文化中一切时代、一切思想的总和。本书从文化精神的角度研究中西美学。作者从文化范式入手,在把握中西美学基本精神和对中西美学作宏观整体比较的前提下,切入到中西美学中“和谐”、“悲剧”、“崇高”、“荒诞与逍遥”、“文与形式”、“典型与意境”等基本概念,和“创作理论”、“灵感理论”、“灵感的主体构成”以及“审美具体方式”等具体问题,并结合了大量的中西艺术实践,作了观念的梳理与理论的分析概括来寻找横跨不同范式之间的共同规律。
《走进分析哲学》(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分析哲学是20世纪最主要的哲学思潮,它使逻辑分析成为哲学的基本方法,使语言成为哲学研究的直接对象,从而使哲学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成了“语言转向”,在哲学领域中形成了一场所谓“哥白尼式革命”,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的代表人物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的思想至今影响不衰。 本书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中世纪学者和海德格尔的相关论述指出,语言分析自古有之,但是,单纯的语言分析,并不会成为分析哲学。因此,本书不仅展现了分析哲学的思想和面貌,而且把它放在哲学史的主线上,揭示了它的独特性质和意义。
《生命伦理学(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生命伦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新颖交叉学科,50多年来一直发展迅速,现已扩展到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国家。生命伦理学目前不仅在学院之内活动,而且已经深入实践,走向生活。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解决生命科技以及医疗卫生中的伦理问题,也有助于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如何综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实际的进路。 本书1987年出版,是对当代生命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的讨论,这些生命科学技术包括辅助生殖、生育控制、遗传和优生、生命维持、器官移植、行为控制等。本书在对生命科学技术以及医疗卫生中的伦理问题,即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对生命科技以及医疗卫生进行管理的建议,其中不少建议已经被采纳在法律、法规、条例之中。今天增订再版此书,并附有作者近年来的多篇学术论文,可帮助读者一窥我国生命伦理学发展的历程。
《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3版)
哲学价值论是正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存在论、意识论相并列的哲学基础知识理论分支,一向由西方哲学家特别是新康德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等所探讨,长期缺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述。本书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自主创新的一项成果。 本书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学科的高度,就价值现象的本质、发生和存在的基础,价值意识表现形式和显示实践形态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探讨,并经过分析论证,对价值的本质和特性、价值分类及其方法、各种具体的价值类型、价值意识与价值观念、评价与评价标准、社会评价科学化的可能性与方法论原则、价值与真理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当代价值观念变革和文明冲突等重大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理论表述,使之具有较清晰的面貌和逻辑,从而确立了一个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哲学研究框架。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精选第二辑》下载
《原典书坊合辑》[全八册]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然学术前所未有之自由,百家争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朱自清、梁启超……他们无一不是“旧学”功底殷实之大家,而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中西学术视野。这些民国大师一面争论着青年人要不要学国学,如何不被四书五经束缚,一面又踏踏实实地为青年人写作“国学入门”,引导他们了解 “国故”“国粹”。“原典书坊”即是这样一套丛书。
《原典书坊合辑》
丛书收录了《宋元戏曲史》《唐诗杂论》《经典常谈》《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哲学十讲》《诸子概论》《中国伦理学史》《中国小说史略》等国学入门经典,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精心刊校出版,是您管窥中国文化全貌、学习国学经典的不二之选。
《原典书坊合辑》下载
《柳如是别传》[全三册]
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远在8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曾经出版该书,却没有再版,读者长时间内只能面对绝版无可奈何。随着一代对文史类读物不乏兴趣的读者的不断成长,自然而然地将这本书作为必读、必买、必典藏的书籍之一。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缘起、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每一章都详细讲解。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远在8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曾经出版该书,却没有再版,读者长时间内只能面对绝版无可奈何。随着一代对文史类读物不乏兴趣的读者的不断成长,自然而然地将这本书作为必读、必买、必典藏的书籍之一。
《柳如是别传》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带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一九四二年后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一九四八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后为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柳如是别传》下载
《中国文化常识全集》[套装共3册]
《中国文化常识全集》套装包括:《中国文化常识:一本了解中国文化的微型百科》、《中国文化常识2》、《中国文化常识3》。
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文风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结合精美的插图,既可以作为休闲读物,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
《中国文化常识全集》
《中国文化常识全集》下载
《维特根斯坦文集》[共8卷]
《战时笔记》是维特根斯坦的1914—1917年写的笔记。该书是维特根斯坦写作《逻辑哲学论》时所作的笔记。包括哲学笔记和私人笔记两个部分。哲学部分主要探讨了语言、心灵和世界的关系;私人部分主要记录了写作期间维特根斯坦的心路历程及其人生经历。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唯一一本哲学著作。出版后对世界哲学的面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内容是主要探讨语言、心灵和世界的关系。主要观点有:语言可以言说世界之内的事实,而不能言说世界之外的神秘事项,但是对于人生来说,恰恰后者是最为重要的。本书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维特根斯坦专家韩林合先生以维特根斯坦手稿为基础,从德文译出,并且加上了大量的注释,对于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具有极大的助益。
《哲学语法》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一部重要著作,可以说是其后期代表作《哲学研究》的雏形。其中主要批评了其前期有关语言、心灵和世界的思想,提出了相关的新的理解,并对哲学的本性做出了全新的诠释,断言哲学研究就是语法研究。
《哲学研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其中主要批评了其前期有关语言、心灵和世界的思想,提出了相关的新的理解,认为语言、心灵、世界三者之间的一致关系发生在语言之内,而非语言之外;并对哲学的本性做出了全新的诠释,断言哲学研究就是语法研究。
《维特根斯坦文集》
《数学哲学评论》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有关数学哲学的研究结晶。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其后期的新的哲学理解对当时流行的数学基础研究中的形式主义思潮、逻辑主义思潮、直觉主义思潮进行分析和批评。
《心理学哲学研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研究结晶,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其后期的新的哲学理解对哲学家们有关心灵、身体、世界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进行分析和批评,并对心理学家们有关心理概念的诸多理论进行哲学分析,指出其问题所在。
《心理学哲学笔记》是从维特根斯坦有关心理学哲学的最后几个笔记选编而成。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其后期的新的哲学理解对哲学家们有关心灵、身体、世界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进行分析和批评,并对心理学家们有关心理概念的诸多理论进行哲学分析,指出其问题所在。
《最后的哲学笔记》本卷是维特根斯坦遗著集中编号为MSS 172-177的手稿,成稿的大约时间为1950年至1951年,是维特根斯坦生前最后的哲学笔记。这组手稿的内容曾被编辑为《论确定性》、《论颜色》及《最后的心理学哲学著作》(第2卷后半部分)出版,其中的某些段落还被选入了《杂评集》。这些著作集中地体现了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考。
《维特根斯坦文集》下载
《康德著作集》[套装10册]
《康德著作集》[套装10册]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上、下册)》、《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道德形上学探本》、《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逻辑学讲义》。
《纯粹理性批判》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实践理性批判》
本书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著作之一,康德的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
从内容上来看,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那么,“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就是研究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
康德立足于无人可以怀疑的“纯粹实践理性”去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从人的纯粹理性现实具有的实践能力出发并以之为标准,批评和评价一般的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从中确认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即道德律,道德律使人认识到人在实践中事实上是自由的。
康德在本书中提出的自由概念成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结合的基石。特别是在本书中提出了他的脍炙人口的两大崇高原则:“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判断力批判(上、下册)》
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三大批判之第三批判,出版于1790年。
这是康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部著作,他从构思到写就这三部著作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是其批判时期哲学思想的集中表述。
从内容上来看,“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是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判断力批判”是要消除前两个批判所造成的自然和自由、现象和本体、知识和道德的分裂与对立。
全书除了序言和一个完整的导言外,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部分。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本书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之外唯一的一篇美学著作。
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风格、人格与若干重要思路。
书中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优美与崇高的对立与统一,一是强调美的主观性。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
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家康德主要的一部法学理论著作,是《道德形而上学》的上册,康德作为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在此书中阐述了他的法学思想。本书是康德对启蒙运动以来所宣扬的自由、平等的道德和正直法律观念进行的系统整理。
在本书中,康德认为人具有天赋的权利,即与生俱来的自由。书中抨击了封建主义的法律特权,提出建立资本主义的法律秩序。康德的法学理论鲜明地代表了传统的西方法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
本书对黑格尔及以后的哲理法学家的法哲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德形上学探本》
本书是作者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经典,初版于1797年。
在该书中,康德认为道德上的善恶,行为的是非标准,是超乎经验的原则。人作为有理性者,为自己定下道德规律,这种规律是普遍适用的。康德所谓的道德形上学正是研究道德的超乎经验的纯粹形式。
本书篇幅不长,但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论的代表作,对西方的伦理思想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康德著作集》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
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为数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作品有系统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
《纯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学术界重视,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著。
《康德著作集》下载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2000]
“二十四史”用统一的纪传体裁,系统、完整地记录清以前各个朝代的历史,共计3249卷,约4200万字。清代钦定为“正史”,堪称为清代以前中华文明史的全记录
《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