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传统文化
《沈金鳌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
本书共收载沈氏著作《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幼科释谜》《妇科玉尺》《要药分剂》凡七种,选用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刻本为底本,精心整理研究汇编而成。
《脉象统类》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以统二十七脉,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诸脉主病诗》一卷,仿濒湖脉法,作二十七脉主病诗,以言脉理主病,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杂病源流犀烛》三十卷,分作六门,共析九十二种病证,从源到流,探其由来,审其变迁,明其证治,变杂乱而为明晰。《伤寒论纲目》十八卷,以仲景《伤寒论》原文为纲,选辑后世医家注解为目,不但于理论阐发精当,于辨证施治更为精详,又有沈氏按语,多补前人所未及。《幼科释谜》六卷,前四卷述儿科诊断大法,二十四门证候,探流析源,精当简要。

《沈金鳌医学全书》
后二卷收集应用诸方,多效验实用。《妇科玉尺》六卷,分求嗣、月经、胎前、临产、带下、崩漏、妇女杂病九篇,每篇先作综述,次列脉法及前人治法,后汇录方剂,详略得当,符合实际。《要药分剂》十卷,选取常用药400余种,按十剂分编。每药首列功用主治,次列药性归经,录前人精切议论,再列服用禁忌,最后为炮炙方法,收罗广博,论述精辟。
另外,对沈氏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并收集现代对沈氏医书的研究论文作题录于后,以供参考。
《沈金鳌医学全书》下载
《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明洪武二十一年覆元翠岩精舍刊本
《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是元代董真卿编撰的《周易》解说著作,也称《周易会通》。
全书共十四卷,内容包括上下经、系辞上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附有周易经传历代因革、朱子易图附录纂注等。
该书以程颐、朱熹的《易》说为主,汇集诸家学说,并附编者心得。
它分为经传、集解、附录和纂注四部分,涵盖象数和义理两派,摒弃学派之争,内容丰富。

《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
《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下载
《四书五经》[译注+十三经注疏]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四书五经》[译注+十三经注疏]](https://cdn.feizhaojun.com/wp-resource/mdhaerk/wp-content/uploads/2025/05/1745284746-《四书五经》.jpg)
《四书五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年—1320年)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书》。《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在近代,《四书》还被编入小学、中学教科书。
《四书五经》下载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套装共20册]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的古籍为临床上最为常用、最有收藏价值者;力求原文准确,每种医籍均以中医文献专家遴选的珍本善本为底本,严加校勘,反复审核,确保原文精准无误;原则上只收原文,不作校记和注释,旨在使读者在研习之中渐得旨趣,体悟真谛;
每种古籍撰有导读,介绍该书的作者生平、成书背景、学术特点,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及学习方法和临证运用方法等内容,提要钩玄,以启迪读者。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套装共20册]](https://cdn.feizhaojun.com/wp-resource/mdhaerk/wp-content/uploads/2025/04/1745033521-《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套装共20册.jpg)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目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丹溪心法》《本草备要》《兰室秘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血证论》《医贯》《遵生八笺》《儒门事亲》《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脉经》《景岳全书上》《景岳全书下》《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上》《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