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传统文化

《茶之书》冈仓天心

《茶之书》是冈仓天心享誉世界的茶道经典,被译成法、德等多国语言。茶是日本文化的一切原点,作者从碗中见人情、饮茶之法、道与禅、茶室、艺术鉴赏、茶花之美、茶之宗匠的七个角度,把东方美学的精髓灌注在一杯茶中。我们通过茶探索神秘的东方世界,感受一期一会的哲学思想,“在不可圆满的人生里,去达成某种可能的圆满”。

《茶之书》冈仓天心

《茶之书》

作者简介

冈仓天心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思想家。

八岁开始学习英语,九岁学习汉文,十四岁进入开成学校(后改名东京大学)专修英语,十九岁获得学士学位。他致力于保存和发扬日本传统艺术和美学,被誉为“明治奇才”。

生前凭借《东洋的理想》《觉醒之书》《茶之书》三部英文著作获得世界性声誉。

《茶之书》下载

《茶之书》冈仓天心.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阴骘文图证》PDF版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星河中,善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着人们修心向善的道路,《阴骘文图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善书佳作,书中配以精美的古代插画,再现了文中所讲述的善举故事和道德场景,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积善的美好和意义。

阅读《阴骘文图证》,你将走进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世界。

在这里,你会看到古人如何践行善举,如何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你会明白积善不仅能够造福他人,更能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你会懂得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弘扬善的精神,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有担当的人。

让这部善书经典陪伴你开启修心向善、启迪智慧的旅程。

《阴骘文图证》PDF版

《阴骘文图证》

《阴骘文图证》下载

《阴骘文图证》PDF版.zip

《阴骘文图证》PDF版.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玉髓真经》陈少岳刊本

此《玉髓真经》由宋代张洞玄(子微)撰,刘允中注,蔡元定发挥。全书包含正编三十篇(始于:五星龙髓。终于:阴阳正讹论髓),后卷二十一卷(始于:精华秘髓。终于:玉髓秘传)。其内容主要阐述风水占卜,取象山水,以五行生克参论造化,预占吉凶。此为明嘉靖二十九年陈少岳刊本。

《玉髓真经》陈少岳刊本

《玉髓真经》

《玉髓真经》下载

《玉髓真经》陈少岳刊本.zip

《玉髓真经》陈少岳刊本.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游》庄子新注新解

以上海涵芬楼《南华真经》为底本;推翻以往刻板印象,重新句读;译文精准,富有现代汉语语感,不失原义;考证严谨,无一字无来处;阐述全面,无一段无论述;为照顾多数读者,生僻字注音;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普通读者轻松走进庄学大门。

心不受力,万事可成,《庄子》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身心安顿指南,《游:庄子新注新解》是每个读《庄子》的人都需要的入门指南。

余世存盛赞的作者、畅销书《人生无意读庄子》作者、青年学者陈可抒全新无删减全讲解《庄子》内篇。

沉淀10年,翻阅20000+页古籍,参考多个珍贵古本,精进7遍,全文重写。

1000+条通俗注解,读懂庄子本义、原义、引申义。

1000+处新解打破偏见,解决读不懂、一看就忘的问题。

史无前例!6万字长文导读,不可绕过的庄子解读必读,让人眼前一亮脑袋一清。

近500页7篇内篇无删减全讲解,学术范的注解,大白话的解读。

独特的以理性思维逐层拆解《庄子》内篇,逐层思辨,将原文解读与哲学思辨合二为一。

逻辑清晰,阅读轻松,独创网兜式解读法一本到位懂庄子,堪称庄子解读里的《盗梦空间》。

精装重工设计,烫印工艺大气逍遥,颜色与意象瞬间带领读者走进庄子的逍遥世界,不重可捧读,可平摊,阅读轻松。

虚己游世,能量自生,从庄子出发,抵达世界!

《游》庄子新注新解

《游》

作者简介

陈可抒,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诸子、唐宋诗歌、现当代诗歌等。本名陈哲,男,1983年生,河北秦皇岛人,现居北京。曾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大学,诗人、评论家、专栏作家、知乎达人,常年经营公益组织“可抒诗歌训练营”。著有畅销书《人生无意读庄子》《少游词》《片玉词》等。

《游》下载

《游》庄子新注新解.zip

《游》庄子新注新解.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国学指导二种》梁启超

《国学指导二种》是梁启超先生《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两部指导年轻人如何阅读国学经典的作品的汇编。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为1923年春,《清华周刊》记者向梁启超先生约稿,并“督责甚急”,先生“竭三日之力”完成。书稿从“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韵文书类”“小学书及文法书类”“随意涉览书类”等六个方面,为年轻人开列了一份国学经典阅读书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是任公先生1923年在清华学校的讲义。书稿论及“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孝经”“史记”“荀子”“韩非子”“左传 国语”“诗经”“楚辞”“礼记 大戴礼记 尔雅”等国学经典,从其编写者/作者、成书年代,内容及价值,阅读方法,其注释书及关系书,等等方面,做了提纲挈领的归纳与总结。

《国学指导二种》梁启超

《国学指导二种》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维新派领袖之一。任公先生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讲学,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先生并列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全集》。

《国学指导二种》下载

《国学指导二种》梁启超.zip

《国学指导二种》梁启超.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30册]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30册]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下载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30册].zip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30册].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张德二

该书历时十年整理完成,系统辑录中国自殷商甲骨文至清末(1911年)各类气象记录,查录古籍8228种,涵盖地方志、正史、碑文等文献类型。

全书以编年体例分四册编排,记载雨雪、旱涝、冷暖等34类天气现象及关联灾害数据,首次系统分类整理甲骨文气象条目,并标注古今地名与原始出处 。

内容包含气象观测记录、赈灾措施及蝗灾、疫病等延伸史料,时间跨度逾三千年,地域覆盖全国。

该总集被列为古气候研究基础资料,为验证气候模型、推算气象极值提供连续观测数据,其甲骨文记录考释与古籍引用体系受到国际学界关注。

书中明清气象数据被应用于东北亚台风路径复原、气候变化与历史事件关联性研究。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张德二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下载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张德二.zip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张德二.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中华文化故事》[全六册]

《中华文化故事》包括6册:《汉字的故事》《词语的故事》《诗词的故事》《古画的故事》《书法的故事》《风物的故事》。

《中华文化故事》[全六册]

《中华文化故事》

《中华文化故事》下载

《中华文化故事》[全六册].zip

《中华文化故事》[全六册].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张闻玉

该书系统阐释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包含纪时系统、观象授时、二十四节气等七讲核心内容,附有历法推算表等实用工具。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张闻玉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下载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张闻玉.zip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张闻玉.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套装共24册]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是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读物,“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图书。本系列图书由著名学者饶宗颐、叶嘉莹担任顾问,整合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学者,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24个侧面进行深入剖析、展示,充分呈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结构与精神。丛书文字深入浅出,既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高的学术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1、龙凤呈祥

龙是华夏祖先的化身,凤是民族飞翔的理想,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凤呈祥,象征着我们民族多元一统的抟成历程,凝聚着中国文化刚柔相济的力量和阴阳和谐的情韵,象征着太平盛世的到来。中国文化龙飞凤舞,自强不息。其特征沉潜而升腾,悠久而日新;其结构简易而精致,平衡而变通;其精神雄浑而典雅,中庸而刚健。谈龙说凤,走进中国文化的美丽殿堂。

2、书同文字

汉字古老悠远,是一条蜿蜒无垠的历史长河;汉字构形奇妙,是先人伟大智慧的结晶;汉字灵动飘逸,展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艺术创造。“文”是花纹,是万事万物的象形符号;“字”是生育,是文与文相亲相爱繁衍出的子子孙孙,中国文化的基因和血脉由汉字组成。汉字的理想是“书同文字”,统一的字形与书写,锻造了中国文化的坚强骨骼。汉字以整齐的身姿站立着,砌成中华文明的长城。

3、载之书册

《尚书》有云:“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书籍多的国度,在书写、形制、印刷、流播、收藏、分类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与制度,珍存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典册从契刻发展到书写,以甲骨、简帛、金石等形态而存在,而纸的发明带来了书写与传播的便利,进而制作出纸墨飘香、书法隽美的印刷书籍。经典于是乎产生,传统于是乎继承,学术于是乎发明。

4、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中华伦理的“四维”,支撑起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它们根源于人类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蕴育于上古礼乐文化,由孔子创发,孟子阐明,在汉代形成了牢固的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中安身立命、维系人伦、高扬人道的道德标准。它们既是个人修身养性、努力向善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和谐、民族凝聚、人类和平的道德理想。

5、君子之学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的文化悠久而绵延、源远而流长、古老而常新,重视教育是其内在的文化动力。古代中国创造了自成系统的官学、私学以及书院等教育机构和制度;确立了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孔子开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多是教育家,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体现了自觉而觉人,己欲立而立人的仁爱精神。教育既是成人之道,更是治民之道,富之而后教之,使之成为君子。

6、王霸之道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中国的文化理想就是政治理想,政治是中国历史车轮的轴心。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对国体设计、德刑关系有着精致的设计与阐述。从周公制礼,到商鞅变法,中国古代社会由宗法封建王国发展为统一郡县帝国,其政治和文化制度在礼法并存、王霸杂用的张力之中不断地变革、更张。兴亡成败,载舟覆舟,为后世留下有益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塑造了中国人情理兼顾、改革变通的政治性格。

7、四海之内

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国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文明,五十六个民族来自历史上诸多的古老群体,他们都为中国文化贡献了聪明才智,正如孟子所说:舜为东夷人,文王为西夷人,皆能“得志行乎中国”。古代各民族共生共存,既有和亲、会盟、互市、通贡的和平友好,又有对抗、冲突、割据、兼并的利益斗争。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他们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升华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高尚情怀,蕴育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这正是中国不断复兴并走向强盛的关键。

8、赤县神州

中国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大禹治水,又将中国划分为九州。这是战国时代思想家的奇思妙想,是中国地理文化的神话传说,它消解了封建国家的政治主体,呼唤着宏大的政治空间,“九州”象征着中国统一的文化地理观念。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存方式,每一个“州”都具备独特色彩的土壤、独特品质的人性与物产、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文化名胜。让我们打开古老的《山海经》,游览天下名山大川,领略中国的地理文化。

9、风土人情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大地纵横万里,百族共生,风土人情,五彩缤纷:合两性之好的婚规、舌尖百味的饮食、继祖正体的姓名、和睦人群的礼仪、祈福求吉的信仰、普天同庆的节日,描绘出中华民族数千年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推开历史的窗口,用长镜头聚焦源流,管窥先民的生生息息;用近镜头纪录写真,剪裁中国的衣食住行,去发现“人情似故乡”的中国。

10、九流十家

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渊薮与源泉。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变动,知识普及,思想自由而活跃,诸子们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游说救世,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九流十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他们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都是入世或经世之术。相互之间可以论衡而融合,可以并行而不悖。中国思想综合创新的基调和走向由此确立。

11、内圣外王

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虽屡经坎坷,甚至濒临灭顶之灾,但至今仍然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在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与社会心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源起于洙泗之间,由孔子开宗立说,将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创发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伦理价值,经过历代仁人志士的阐释与履践,如大江大河,泽润了中国和东亚,并汇入世界文明的海洋。这就是儒学,是“内圣外王”之道,是成人立德之教。

12、莲花净土

从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佛教,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儒、道两家,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要的三个精神传统,共同关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身心的文化取向,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佛教在其中的形成、绵延和影响。净土开出的莲花,根源于古老的印度文化,延展出中国、东亚和世界的繁茂枝叶,开放出多姿多彩的信仰与艺术之花,结出了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的硕果。

13、抱朴归真

道教是中国古代巫术与道家思想凝聚而成的本土宗教,在宗教、哲学、美学、文学、科技等诸多方面对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产生了浪漫而深刻的影响。它探索宇宙的奥秘,寻找长生的秘诀,故而炼丹、画符、运气、行医;它并不禁欲,但摈弃名利,故而仙乐飘缈,男女神交;它并不玄想,故而饮酒服药,羽化登仙。它热爱生命,崇尚自然,抱朴归真。

14、文苑英华

中国古代文学是礼乐文明开出的奇葩,礼是社会规范,发为文章;乐是心志情怀,发为诗歌。诗言志而缘情,文明道以立言,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正统,是中国书写的范式。诗意和文采是中国任何一种艺术的灵魂。在艺术上,它们或温柔敦厚,或绮靡朗丽,或平淡自然,或空明宁静,或豪迈飘逸,或沉郁顿挫;沉思翰藻,炼字度句;比兴寄托,境界高远;文苑英华,美不胜收。

15、今古传奇

说部之体,渊源于史传;志怪志人,滥觞于六朝。唐传奇、宋话本,各擅其胜,文言白话,自此始分,小说之义,渐与今同。章回长篇,明清为盛,四大奇书,雅俗共赏,《红楼》一梦,是为*。而话本短篇,“三言”“二拍”,坊间刊刻,流播市井。讽时骂世,谈鬼说神,演说痴情,了断公案,演绎历史,表彰忠义,尽在今古传奇之中。

16、花雅争胜

百戏杂剧、南戏传奇、海盐弋阳、花雅争胜,中国戏曲早形成于民间社会,随着历史的推移,文人雅士参与创作,产生了许多精湛的经典之作,由民间文化上升为高雅文化,进入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中。悲壮的《窦娥冤》、凄凉的《梧桐雨》、华美的《牡丹亭》、幻灭的《桃花扇》,舞台春秋,人生写照;生旦净丑,粉墨登场;一折一出,顾盼生姿;感天动地,曲尽悲欢。

17、艺舟双楫

毛笔是中国造型艺术独步于世界的工具,书写勾勒,气韵生动,浓墨淡彩,随类赋形。书画同生于锥颖,如江河同源于昆仑,流为山水花鸟的画卷,流为篆隶真草的碑帖。在墨香纸韵的支持下,毛笔抒发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胸襟意气和对人生的心灵感怀:“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18、金声玉振

音乐是维持道德教化和抒发个人情志的工具,中国古代音乐在制度、机构、乐器、乐理等方面均有独造,《诗经》皆是乐曲,《楚辞》亦为歌诗。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制礼作乐,金声玉振;五声六律,调和律吕;祭唱歌赞,和谐天人。汉武乐府,广采“赵、代之讴”“秦、楚之风”;隋唐燕乐,融汇胡汉中外之音。而音乐高妙,知音难觅,令人怅惘。所谓高山流水,大音希声。古人诗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19、采菊东篱

山水、园林、饮馔、游艺,表达了中国人高雅的生活姿态和诗意的栖居方式。山水本是自然之物,古人却赋予它生命肌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寄托了人生的志向与抱负。古典园林,壶天自春,以小见大,融自然、艺术、意境之美为一体。饮食茶酒,调和鼎鼐,烹煮蒸炒而特重滋味。围棋、蹴鞠、投壶、酒令,游于艺而娱身心,虽为小道而见妙理,蕴含着智慧和乐趣。

20、红粉闺秀

红粉与闺秀,是中国古代两大女性群体。在家庭伦理和男权社会的制约下,她们的社会生活空间受到制约,但是她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文化,赢得了尊严与地位,母教淑仪、贤媛才女,层出不穷,尤其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突出,因为她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或温婉地抒发了闺怨之情,或率性地吟唱着艳歌情曲。山间竹喧归浣女,浔阳江头听琵琶。感伤如梦青春,珍惜花样年华。

21、天工开物

被科学视为巫术的中国古代数术文化,积累了中国人与大自然交往的经验和手段,恰恰是古代科技的萌芽。中国人用阴阳五行分析物质关系,催生了发达的物质文明。被全世界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皆发明于汉唐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中医、陶瓷、制茶、丝绸及其它传统手工艺至今仍是独到的科技。中国的科技思想充满了伦理因素,主张道技结合,天工开物,启发我们反思现代科技面临的伦理和生态困境,是珍贵的思想遗产。

22、悬壶济世

中国古代医学辨五味以养形,节情欲以养神,和天气以养精。从调养五脏,到调治性情,再到察占节气,使自然赋予身体的元气精神得以保持,形体血气得以长养,包涵于其中的道德心灵得以培育,人民安康而臻于王道。故医道即人道,治病即治国,悬壶济世,救民水火,古人云:“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又曰:“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传统中医学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积极探索天人之道和伦理精神。

23、风月同天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公元8世纪日本圣德太子的话,呼唤起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东渡传法的信心。从汉至唐,东亚各国分享中国的文化成果,并各自奉献出智慧,共同建构了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古代东亚文明。儒学和佛教抟成了整个东亚文明圈的制度与信仰,而汉字成为东亚文明的通用文字,中国的诗文典范和书写体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和精英的书写,创造了精神文明的高级成果。正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句所云:“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24、变法图强

文化因传承而不息,因变通而不衰。明清以来,中国因专制自大而固步自封,渐失活力,国势不振,弊政丛生。至近代列强纷至,国门洞开,民族危难日益深重。于是穷则思变,仁人志士借鉴西方文化,探寻救国之道,企求革故鼎新,变法图强,虽屡遭挫折,仍前赴后继,谱写了争取民族和文化复兴的壮丽乐章。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套装共24册]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

作者简介

龙凤呈祥

徐兴无,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著有《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新译〈金刚经〉》《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刘向评传》等。

书同文字

黄德宽,安徽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著有《汉语文字学史》(合著)、《汉字理论丛稿》、《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读和探索》、《古文字谱系疏证》(合著)、《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古汉字发展论》等。

书史纵横

程章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著有《魏晋南北朝赋史》《刘克庄年谱》《世族与六朝文学》《古刻新诠》《石刻刻工研究》等。

许勇,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撰有《〈耆旧续闻〉文献研究》,发表《陈鹄非<耆旧续闻>的作者》《<东斋记事>异名佚文考》等论文。

仁义礼智

周德丰,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著有《中国近代哲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合著)、《中国现代人生哲学》(合著)、《中国哲学小史》(合著)等,参加编著方克立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

李承福,博士,发表论文《据旧开新——钱穆文化观研究》等。

君子之学

闫广芬,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著有《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经商与办学——近代商人教育活动研究》《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等。

王霸之道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鸿国讲座教授,著有《权力的黑光》《中国文化节奏论》《“忠”观念研究》《秦汉社会史论考》《千百年眼:皇权与吏治的历史扫描》《秦汉史:帝国的成立》《中国历代王朝开国检讨》等。

四海之内

高,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主任,著有《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西域古代伊斯兰教综论》《各民族共创中华》《世界民族综论》等。

赤县神州

白长虹,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院长,著有《国家旅游智库研究专辑》(总主编)、《市场学》(主编)、《顾客价值论》等。

风土人情

杨英杰,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曾任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辽宁省史学会副会长等,著有《战车与车战》《清代满族风俗史》《中国历史文化》《中外民俗》《汉武帝传》等。

刘筏筏,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国家高级礼仪培训师,著有《旅游服务礼仪》《饭店业概论》《现代饭店安全管理及案例评析》《餐饮服务难题应对》等。

九流十家

张峰屹,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天津市中国古代文学学会会长,著有《西汉文学思想史》《两汉经学与文学思想》《跬步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先秦两汉卷》等。

内圣外王

李翔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著有《生生和谐——重读孔子》《寻求德性与理性的统一》《现代新儒学论要》《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哲学的力量——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哲学》等。

莲花净土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著有《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佛教文学》《庄学文艺观研究》《庄子精读》《乱世的心智》《彼岸与此境》等。

苏畅,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博士后,发表《诠释学视域下的五重玄义》《两朝僧传中所见讲经考》《大乘掌珍论中的“有为比量”解读》等论文。

抱朴归真

赵益,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研究所教授,著有《王霸义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古典术数文献述论稿》《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六朝隋唐道教文献研究》等。

文苑英华

孙立尧,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著有《宋代史论研究》等。

今古传奇

陈洪,南开大学讲席教授、跨文化研究院院长,天津市文联主席,*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文学与文化》主编,著有《中国小说理论史》、《结缘:文学与宗教》、《金圣叹传》、《六大名著导读》、《浅俗下的厚重》《中国小说通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主编)等。

郭辉,文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讲师,著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等。

花雅争胜

解玉峰,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诗词曲与音乐十讲》《汉唐乐府诗辩证》等。

艺舟双楫

曹*,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著有《后现代设计》《新具象艺术》《民间艺术鉴赏》《天工开物图说》《扬州,城市历史中的10个人》等。

陈彦青,博士,著有《观念之色》《中国色彩系统观念建构一种——间色的转换》等。

金声玉振

司冰琳,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著有《一本书读懂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普修教程》(编)等。

采菊东篱

陶慕宁,美食家、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著有《金瓶梅中的青楼与妓女》《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无问无应集》《瓶外卮言》等。

红粉闺秀

俞士玲,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陆机陆云年谱》、《西晋文学考论》、《汉晋女德建构》(即将出版)等。

天工开物

李建珊,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曾任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著有《浪漫的理性——科学和艺术的对话》《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科学方法概览》《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世界科技文化史教程》《欧洲科技文化史论》等。

贾向桐,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著有《实践优位视野下的科学形象》《现代性与自然科学的理性逻辑》《历史主义、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等。

悬壶济世

孙中堂,天津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古籍文献教研室主任,著有《中医内科史略》《尤在泾医学全书》《中医百部名著·养生卷》《彭子益医书合集》《李时珍》等。

邓婷,博士、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

风月同天

张伯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著有《清代诗话东传略论稿》《东亚汉籍研究论集》《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域外汉籍研究入门》等。
卞东波,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宋代诗话与诗学文献研究》等。

变法图强

侯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著有《中国文化与世界》《中国民众意识》《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等。

赵天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发表论文《近代中国缠足女性身体解放研究新探》《香山买办及其多重身份转换》《天主教徒马相伯在京、津地区活动新探(1912—1917)》等。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下载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套装共24册].zip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套装共24册].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