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传记
《卢拉传》费尔南多·莫赖斯
卢拉是巴西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人物之一。他是巴西唯一一位拥有工人阶级背景的总统,他所创建和领导的劳工党根基深厚。他展现出持久的魅力和影响力,在现代巴西乃至世界的政治图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2011年起,著名记者费尔南多·莫赖斯获得授权,直接对卢拉进行采访。他积累了长达数十小时的口述内容,在此基础上,以记者独有的敏锐和扣人心弦的笔触,打造出一部兼具力量感和复杂性的宏伟传记。
本书以极富节奏感的叙事方式,详细记述了卢拉生命中激情澎湃的系列事件,从贫苦的童年,到投身新工会主义的青年时代,再到ABC罢工、劳工党成立、竞选总统、被捕入狱及终获无罪释放等关键事件。书中揭示了卢拉个人生活及政治生涯的重要方面,多维度地呈现了卢拉在巴西及国际政治风云中的成长与崛起。

《卢拉传》
作者简介
费尔南多·莫赖斯(Fernando Morais),1946年出生于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马里亚纳。巴西资深记者,曾供职于《晚报》《请看》等巴西主流报刊,三获埃索奖,四获阿布里尔新闻奖。主要作品有《奥尔加:革命者和殉道者》(1985)、《保罗·柯艾略:战士的一生》(2008)、《冷战最后的士兵:古巴五人组的故事》(2011)等。
2011年7月,莫赖斯得到机会与卢拉见面,受邀撰写这位巴西传奇政治家的传记。自那时起,莫赖斯保持着与卢拉的直接接触,多次采访卢拉,陪同卢拉出访,并作为“洗车行动”的见证者,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莫赖斯对卢拉的刻画不局限于其在政治领域的作为,而同时展现其超凡的人格魅力,鲜活生动,真挚感人。
《卢拉传》下载
《我们遗忘的一切》重走父亲逃亡之路
1945年1月,德军从波兰撤退,100多万德国百姓、50多万德国军人撤回西欧,造成大量难民儿童。作者即难民儿童的后代,其父母均为战中被逐出家乡的德裔难民。逃亡发生那年,父亲9岁,之后对此事只字不提,过去的村庄不仅换了名字,连所属国籍都由德意志划归波兰。75年后的同一时间,父亲病危,女儿重新踏上他们当年的逃亡之路……
这是一部家族离散史,也是一曲民族心灵悲歌。全书以西里西亚,这个三国交界的三角地带为中心,结合作者家人的经历、重走的沿途见闻,及亲历者的口述,历史的追踪与当下的记述、旅行与纪史结合,动人地重现了德—波—俄关系的矛盾与断层,用双脚重新丈量的方式提供了进入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我们遗忘的一切》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安娜·霍夫曼丨Christiane Hoffmann
《明镜周刊》专栏作家。曾在弗赖堡、圣彼得堡和汉堡学习斯拉夫语言文学、东欧历史与新闻学,后为《法兰克福汇报》工作了近二十年,并以驻外记者的身份在莫斯科和德黑兰工作。她的父母均为二战后被驱逐并逃到西德的德裔难民,父亲一脉原生活在西里西亚地区(现属波兰、捷克等),母亲一脉原生活在东普鲁士地区(现属俄罗斯、波兰等)。
《我们遗忘的一切》下载
《东线之战》1915年穿越巴尔干之旅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二年,美国左翼新闻记者约翰·塞拉斯·里德前往东线战场,试图见证和报道那些宏伟壮大的战争场景,比如“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比如“俄国向柏林进攻”。然而现实是,里德完美错过了所有重要的战争,而是在巴尔干半岛的战争后方,开启了一场冒险之旅。他们 到达萨洛尼卡,然后缓慢向北进入塞尔维亚,在半毁的贝尔格莱德,他们遭到萨瓦河对岸 奥地利阵地的炮火袭击;他们参观了挤满死者和垂死者的 斑疹伤寒医院,骑马到达塞尔维亚北部的古切沃山顶,发现那里仍然堆满了去年战斗中腐烂的尸体;他们在崩溃的前线后方徘徊后,差点被当作德国间谍而被处决⋯⋯在7个月的战后之行中,里德与伙伴跨越希腊、塞尔维亚、俄罗斯、罗马尼亚、土耳其;在那里,巴尔干地区的分裂、矛盾和冲突尽显无遗,当权者的意志与民族的情感貌合神离,俄罗斯的大地上更是腐败横生。
里德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战争东线这个几乎被遗忘的角落——在种族、宗教、文化和地理上支离破碎的巴尔干。 他既不关心沙皇和苏丹之间的博弈,也不拘泥于一时的战役胜负,而是聚焦于同样被卷入这场冲突之中,却从未留下姓名的普通人,力图使读者看到战火中平凡的、鲜活的,但也最终被牺牲了的人和物。这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定格了1915年的东线战场,让读者们透过百年时光,亲身感受宏大历史场景之下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东线之战》
作者简介
约翰·塞拉斯·里德,美国记者、诗人及共产主义者,生于俄勒冈州波特兰,毕业于哈佛大学,妻子是女权主义者路易丝·布莱恩特,里德曾参与一战,并任战地记者,随后经历墨西哥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著有《震撼世界的十天》,后创建美国共产主义劳工党,逝世于莫斯科,他是埋葬在克里姆林宫墙墓地的仅有的三名美国人之一。
《东线之战》下载
《美国1960年代》特里·H.安德森
1960年代,全世界几乎是一片运动的海洋,美国的运动更是堪称此后几乎所有社会运动的鼻祖。
为什么数百万美国人会投身社会运动,为什么他们会走上街头?这是《美国1960年代》要探讨的问题。
1960年代的潮流,定义了一代美国年轻人,并对“美国”的本质提出了质疑;1960年代的抗议,无一不在鼓励其他公民质疑他们的国家。
……
1960年代,全世界几乎是一片运动的海洋,而美国的运动不仅如万花筒般名目纷繁,其主张更是堪称此后几乎所有社会运动的鼻祖。
《美国1960年代》所讲述的社会运动,始于格林斯伯勒的静坐示威,终于1973年一些美洲原住民在伤膝谷起义和美军从越南回国。其间有“自由乘车”、休伦港集会、“密西西比之夏”、伯克利学运、塞尔玛游行、反越战、“爱之夏”、黑人力量、芝加哥大会、嬉皮士、棕色力量、妇女解放……
为什么数百万美国人会投身社会运动,为什么他们会走上街头?
这是《美国1960年代》要探讨的问题。
借由对当事人的采访、全国各地校园和档案馆收集的“地下”手稿以及诸多主流叙述,历史学家特里•安德森教授从格林斯伯勒开始,揭示了一个事件是如何在另一个事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在1970年代初爆发成了行动主义的万花筒。民权、学生力量和声势浩大的反越战运动,构成了1960年代运动的第一波浪潮。1968年间和之后,运动发生了变化和扩大,涌入了反主流文化、少数族裔赋权和妇女解放的新潮流。这些潮流,定义了一代美国年轻人,并对“美国”的本质提出了质疑;这些抗议,无一不在鼓励其他公民质疑他们的国家。
《美国1960年代》既不是个人回忆录,也不是关于新左派意识形态的论文,更不是所谓运动领导人的编年史。它是一部国家历史,是对一个决定性时代的令人信服且引人入胜的讲述,而这个时代至今仍是美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1960年代》
作者简介
特里·H.安德森(Terry H. Anderson)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历史学教授,越战老兵。他曾在马来西亚和日本任教,并作为富布赖特学者赴中国、印尼访学,还曾是都柏林大学学院玛丽·鲍尔华盛顿美国历史教授。他是研究1960年代历史和越战的专家,相关著述颇丰。
《美国1960年代》下载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全景展现亚述2000年的兴衰!21世纪前沿的亚述通史
亚述,是后世各大帝国的蓝本
世界历史,或许始于亚述
1843年,法国考古学家博塔的团队在伊拉克摩苏尔东北的一个小村庄附近挖出了几块奇怪而有趣的浮雕和刻着铭文的石头,一个神秘古文明的面纱自此被揭开。这个古文明就是亚述。
从公元前23世纪见于历史记录,到公元前612年帝国首都尼尼微沦陷,亚述约2000年的历史,是一个底格里斯河畔小城邦经过几起几落,成为横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最终又骤然陨落的故事。
同罗马一样,亚述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城邦。这个城邦就是阿淑尔。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淑尔获得政治独立。在接下来的300年里,即所谓的古亚述时期,它是一个由民众大会和君主共同统治的贸易城邦,通过锡和纺织品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从公元前1700年左右开始,阿淑尔陷入300多年的“黑暗时代”,被米坦尼等外部势力支配。
公元前1363年左右,阿淑尔摆脱米坦尼控制,开始蜕变为一个领土国家,所谓的中亚述时期开始。其间,亚述成为一个拥有40个省份和地区的王国。它征服了古老的文明中心巴比伦,兵临地中海沿岸。然而到了公元前1030年左右,由于阿拉米人的侵袭,亚述王国又陷入长达约100年的危机中。
公元前934—前631年,一连串强大的亚述国王塑造了所谓的新亚述时期。其间,亚述发动了数百次军事行动,建设了迦拉、杜尔-沙鲁金、尼尼微三个新都城,其领土覆盖如今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全部或部分地区。甚至它还一度统治了埃及。这时的亚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帝国,是当时中东的政治中心。可是令人费解的是,传奇的“猎狮国王”阿淑尔巴尼拔去世仅仅不到20年,帝国首都尼尼微就被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军攻陷,帝国骤然陨落,只留下了一座座巨大的废墟。
然而,亚述帝国虽亡,帝国这一统治模式却传承了下来。作为世界帝国传承链条的起点,亚述帝国成为后世诸多帝国的模仿对象。帝国创建的行省制度、官僚机构以及通信和贸易网络,启发了后来的新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乃至罗马帝国。可以说,亚述就是世界历史的引擎,它不仅改变了中东和地中海地区,而且通过其他国家改变了整个世界!

《亚述》
作者简介
(美)埃卡特·弗拉姆(Eckart Frahm,1967—),耶鲁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亚述学教授,哥廷根大学博士,曾任教于海德堡大学和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还曾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柏林的西亚细亚博物馆、巴格达的伊拉克博物馆从事楔形文字碑的研究工作。
他目前还担任《楔形文字研究杂志》的副主编、慕尼黑大学古代中东官方铭文项目顾问。2007年,他当选为德国考古学会通讯会员。他的其他作品有《辛那赫瑞布铭文研究》《巴比伦和亚述文献评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通史》
《亚述》下载
《文明:1000年-1029年》罗振宇
什么是文明?是挑战的解决方案,是人类求存的所有成果。文明演化过程中经历过的反思与迭代,解决过的难题与困境,为我们今天贡献了经验和思路。
这本书就是带你跟随在古人身后,一年一年地,用“理解之同情”,用置身事内的姿态,去理解他们在那个时代做的事、想的问题、设计的制度,对于今天人的启发是什么:
规则的夹缝中有怎样的做事之道?
古人的处世心法给今天的我们哪些启发?
大宋的皇权到底在害怕什么?
建设大一统的秩序究竟有多难?
莘莘学子如何获得对个人命运的掌控感?
如何用经济视角来衡量战争与和平?
文明的融合还有什么新解法?
系统的车轮滚动起来后,个人为何身不由己?
天才是如何沦为“奸邪”的?
活出方向感有多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成为“多维生存者”?

《文明:1000年-1029年》
作者简介
罗振宇
得到创始人
《文明之旅》总策划
“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罗辑思维”节目主讲人
著有畅销书《阅读的方法》《启发》等
《文明:1000年-1029年》下载
《名人传记类》2025推荐必读系列
《名人传记类》2025推荐必读系列包含:
21.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
22. 《爱因斯坦传》作者:于尔根·奈佛.
23. 《曹操传》作者:张磊夫
24.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作者:艾萨克森
25. 《波伏瓦传》作者:阿洛伊斯·普林茨
26. 《杜甫传》作者:冯至
27. 《梵高传》作者:欧文·斯通
28. 《维特根斯坦传》作者:巴特利
29. 《曾国藩传》作者:张宏杰
30. 《拿破仑传》作者:路德维希

《名人传记类》
《名人传记类》下载
《夹缝中的总督》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
本书展现了曾国藩最后二十年的夹缝人生和晚清大变局的转折关头。短短二十年里,曾国藩由丁忧侍郎先后擢升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大学士。与此殊荣相伴的却是常人难以背负的如山压力和难以承受的生死煎熬。这期间,曾国藩主动或被动与死亡擦肩的瞬间不下五次,看似权力极大的督帅却不得不挣扎 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一次次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到底是什么一再将他逼入生死绝境,又是什么让他死而不亡?这正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诚如作者所说,“这既是个人境遇所逼,也是时代潮流所迫”。担任总督之前,曾国藩率孤军迎敌,受到君王中枢的猜忌,常陷战阵之危的困局。担任两江总督后,不仅要想御敌之策,更要协调各战区的关系,处理复杂的人事纠葛和权力纠缠,常因心绪焦虑而陷入迷茫绝望的困局中。而当上直隶总督后,他又面临处理中外事务的难题,处在“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的夹缝中。每次生死局都牵扯着时局中的各种势力,也都煎熬着曾国藩的肉体和精神。
作者紧扣曾国藩的五大生死局,以其奏疏、日记、家书、书信及亲朋僚友的记载为核心资料,探究其人生各阶段所陷生死局的时代背景、自身处境和心理状态,揭示一位晚清督帅如何处理自身与时代、家事与国事、欲望与权力的复杂关系。
虽然本书考察曾国藩应对不同生死局的不同做法和心态,但无论时局如何变化,他还是曾国藩,他内心的某种坚守从未改变。因此,本书所要探讨的不仅是时代和他的“变”,更是他在大变局里的“不变”。也许,内心的坚守才是曾国藩精神力量的真正所在,也是我们重新审视曾国藩精神遗产的意义所在。

《夹缝中的总督》
作者简介
鞠海,新锐历史作家。厦门大学中国史硕士毕业,曾任新西兰惠林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国海关博物馆藏品管理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客户端(云听)原创内容文化副总监等职。
《夹缝中的总督》下载
《希腊独立战争》1821—1833
《希腊独立战争:1821—1833》以希腊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为主线,以大国争夺巴尔干半岛为背景,讲述了1821年到1833年复杂的国际形势、外交博弈、军事斗争,不仅是一部希腊独立战争史,也是一部巴尔干霸权争夺史,深刻揭示了列强联合干涉希腊独立战争与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必然关系。

《希腊独立战争》
作者简介
沃尔特·艾利森·菲利普斯(Walter Alison Phillips 1864 –1950),英国历史学家,欧洲史权威学者,《大英百科全书》总编,
剑桥大学现代史教授。英国历史评论认为:“沃尔特·艾利森·菲利普斯是现代史领域不可不提的一位学者。他的学术研究具有强的前瞻性和交叉性。”
《希腊独立战争》下载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是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中国古画的品读。作者选取了流传于世的35件国画作品,以皇宫、市井、生灵、山水、历史、眼睛、身体为线索,将35篇研究文章归纳为7个单元。这些作品并不限于美术史中的名人名作,还有湮灭无闻但富有趣味的珍品,涉及风俗画、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画等多个领域,如《祥龙石图》《踏歌图》《早春图》《瑞鹤图》《流民图》等等。
作者从最基本的作品研究层面出发,详细剖析画面内容,并结合文学、风俗、政治、历史典故等,解读作品隐藏的内涵,例如《祥龙石图》中的多重景观,《纺车图》中关于家国理想的隐义,《早春图》背后的政治与时间,《瑞鹤图》中的“瑞鹤蓝”,等等。通过层层深入的“解读”,作者揭示出平面画作隐含的深意——画家本人的巧思、情怀,一幅画诞生时的社会景观,当时的风俗习惯,上至帝王、下至乡野村夫的所思所想,等等——向我们呈现出千百年前生机勃勃的社会景观。

《古画新品录》
作者简介
黄小峰,1979年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湖南桃江。1998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中国美术史,致力于中国古代绘画的研究。著有《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西园雅集:两宋人物画》等书。译有柯律格《大明: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