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传记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

暌隔24年,再以新版面世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一个千古难解的谜,一本独辟蹊径的书

带上你未曾消失的好奇心,一起去追索中华大地上的真龙

本书是颇为奇特的一家之言,不仅立论新颖,而且举证丰富。作者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为人知的记载,并联系多位目击者所提供的证词,反复比照,论断独到。它的身影,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若隐若现。不管添上了多么奇异的色彩,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态特征,依然没有脱离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生物原型。作者旁征博引,探幽抉秘,对这种古代动物的外形、习性、潜居的区域、出没的规律等,都作了细致的分析。

这是历经24年后作者的首次修订,作者直接参与了校对工作,不但增加了一万五千多字,而且改正了旧版的一些错误。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

作者简介

马小星,上海嘉定人。幼年因病致残,行走不便,遂使成为探险家的愿望落空,但对于神秘事物的兴趣至老不衰。早年做过工人,后相继在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上海滩杂志社就职。不谙生计,耽于冥想,性喜文字,淘书为飨。曾戏改清人赵翼诗句为自画像:“身蹇敢言天下事,心斋惟对古人书。”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下载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無花果》四川被販賣的農村婦女口述史

「結婚,她們四川上咱們這裡,就用不著結婚,四川就沒有她名字了,基本上就算結婚了。」

本書紀錄的是一九八〇年代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在涉及南北方十數省販賣婦女事件中,口述者們親歷深陷歧途的遭遇。她們當中最小的只有十二歲,一多半是未成年少女。她們未嘗花季的甜美,卻拾起人生的苦果。她們被人販子,有時還包括自己的親人,投進舉目無親的異樣環境中,被迫與陌生男人成家生子,操家務,受苦重,被白眼,遭虐待。三十幾年過去了,她們雖過上了常人的生活,卻付出了讓人意料之外的代價。

「……往死打呢。我是命大。打得我,想撇下孩子們走馬不回頭了。」

本書是以女性為主體的口述歷史,雖也間雜了八位男性的口述,仍然是圍繞著女性特殊的話題展開。在她們述說的話語間,深深地留下了女性的無奈和頑強,透露出女性的多重關注,如無法選擇配偶的家庭生活,男性對女性的家暴虐待,為人生子的性奴工具,女性在子女眼中的擔當,女性在農民家庭中的地位,女性對家庭經濟的負擔,女性在子女教育中的希冀,女性對父母孝道的遵從,女性在子女和個人意願兩難中的選擇,又是如何屈從命運的安排留在了異鄉的山西。

「我命也不值那麼多錢,我結婚人家花了兩萬,我就是冤枉人,討飯的命,我是四川的,人家留了我,不能再花錢了。」

在接受訪談的四十九位川籍、五位甘籍、三位滇籍、一位陜籍、一位晉籍婦女的家庭中有一個共同點,她們現在的生活基本屬於常識認識的正常狀態,雖不能按當地人的說法都處於「好活」(幸福)的時候,但與多數農村家庭比較沒有什麼大的差異。當訪問者在傾聽她們敘述的經歷時,自然地想到托爾斯泰曾描寫一位婦女生活時寫到的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她們的境遇是現在的「幸福」家庭也有各個不幸的經歷。初到時不能自由行走防逃離的看管,被當地人歧視不稱姓名為「四川侉子」的稱號,遭男人打罵更是家常便飯,成為沒有婚姻登記、沒有戶口的「黑人」等等。談到這些經歷,她們往往忽略一些細節,可能是忌諱家庭其他成員的感受,卻談出比她們更可憐、更悲慘命運的「她人」。

「四川人上來你們就這樣對待,你是沒有見過,腳、手上的鏈子,怕跑了,真有苦的。」

如白辛莊村的一位川籍婦女,先後被賣過三次,頭一次賣到白辛莊村,二次賣到九坪梁村,三次又賣回白辛莊村,一個原因是當地人認為她是「愣子」(可能有精神疾病)。在最後這家,她被男人用鐵鏈子拴在文革時挖的防空洞裡,一年後她生下一個孩子,把她放出來,繼續拴在窯家裡,又生下一個孩子。這位不幸的女人,連「性奴」都算不上,只是一個性工具。就在同一時間,九坪梁村也有這樣一位被「撿」回來的,連籍貫都搞不清楚的女人,給賈四當老婆。她們還談到大泉溝村、小川村的兩位川籍女人,被男人用羊鞭抽打,逼她們幹農活,小川村的那個女人被男人用鞭桿戳瞎了一隻眼還不放過,整日挨打。在她們的男人心裡,她們只是花錢買來的一個對象,不是人,不是和他們一樣的男人、女人。

《無花果》四川被販賣的農村婦女口述史

《無花果》

作者简介

周浙平

一九四八年出生。獨立觀察者。長期傾心中國農民生活現實,近十年行走在黃土高原,進村入戶,坐炕頭,與農民盤膝長談。他堅持採用訪談原始記錄翻記和保持方言語言的方法,完成多部農民口述史。

《無花果》下载

《無花果》四川被販賣的農村婦女口述史.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近现代出版与新知识传播》复旦大学历史系

出版是思想和知识公之于众的重要媒介,上海则是中国近现代出版的发源地和中心。1949年以前,全国80%以上的出版机构集中在上海,90%以上的近现代学术著作在上海出版,上海出版事业引领了近现代中国新知识传播与思想进步的潮流。2022年10月29日、30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共同主办了“近现代出版与新知识传播”学术研讨会,全国各地近50位学者参加会议,围绕“出版与新知传播”“出版与文化交流”“出版与商业互动”“辞书与教科书出版”“出版与新文化”“出版与科技知识”“出版与政治活动”七个专题展开探讨。本书选编此次会议论文30余篇,研究涵盖书籍史、阅读史、印刷、翻译、版本和目录学等多元主题,体现了出版史研究的前沿动态。

《近现代出版与新知识传播》复旦大学历史系

《近现代出版与新知识传播》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该系师资力量雄厚,研究专业方向齐全,科研成果卓著,在国内历史学科中名列前茅。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是国内首家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坚持“深耕传统、面向世界、拥抱未来”,以新颖的立意、厚重的实物、多元的手段,展示新闻出版的历史文化和事业成果,馆藏文物资料60余万件/套,展示面积5640平方米,涵盖新闻出版通史、印刷技术、儿童出版、艺术设计、数字出版、音像出版等内容。

《近现代出版与新知识传播》下载

《近现代出版与新知识传播》复旦大学历史系.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中国戏剧史》余秋雨

《中国戏剧史》一改传统戏剧史的惯常写法,不限于史料考订、剧目汇集等低级学术工作,摆脱以“史料”替代“史识”的弊病,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将中国戏剧史与中国人的精神动态史连在一起,考察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群体的心理。从根本上发问:人类为什么要戏剧?中国为什么长久出不了戏剧?元代为什么成了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明代为什么会一次次出现万民欢腾的演出现象?……

《中国戏剧史》余秋雨

《中国戏剧史》

作者简介

余秋雨

1946年生,浙江余姚(现为慈溪)人。在家乡度过童年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撰写过大量艺术史论和文化史论著作,在学术界影响巨大。

20年前辞职后开始全面考察中华文明,然后又亲身考察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遗址,以及欧洲九十六座城市。由于考察过程中要贴地穿越当今世界恐怖的地区,又被电视追踪直播,引起全球各地的极大关注。在考察过程中写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寻觅中华》、《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书籍,开创“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风,获得两岸三地诸多文学大奖,并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籍畅销排行榜前列。

曾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以及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演讲“中华大文化史”和“中外文化对比史”。

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

余秋雨先生近三年新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奠基教授,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台湾元智大学桂冠文学家。

《中国戏剧史》下载

《中国戏剧史》余秋雨.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中国色彩简史》郭廉夫

从色彩的感性到美学再到色彩发展史,决定了色彩研究走向整体论的必然,而学术性仍是以实践经验为支撑。《中国色彩简史》这本书,无疑代表了他们眼中的色彩艺术是什么、具体研究什么。书中八章按历史时期展现出中国色彩艺术研究大致有如下几个面向:①对色彩材料的研究;②从伦理规范向纯艺术的色彩研究;③绘画史;④工艺设计史;⑤色彩“技”“艺”的历史。

《中国色彩简史》郭廉夫

《中国色彩简史》

作者简介

郭廉夫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原江苏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编审。担任责编的多种图书在国内外获奖。出版著作20余种,有4种著作获国家级奖项,其中《王羲之评传》版权输出至国外。

郭 渊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编审,担任责编的多种图书获国家级奖项。图书装帧设计获“中国最美的书”等多种奖项,其著作《龙凤麒麟》获第十七届全国优秀美术图书“金牛奖”银奖。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美术编辑”。

《中国色彩简史》下载

《中国色彩简史》郭廉夫 / 郭渊.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中国社会通史》[01-08巻]

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社会史的研究起步是比较早的。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到40年代,一批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历代的社会问题进行探研,并有大量的学术成果问世。但是高潮很快过去,势头逐渐沉寂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研究者的自身缺陷。

《中国社会通史》[01-08巻]

《中国社会通史》

当时大多数的研究者没有处理好社会学理论和研究对象的关系,所以虽然课题涉及面很广,然而很少有人将它们置于社会大背景之下,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理论梳理的工作。尤其是没有对有关社会史研究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重要概念的界定、学科地位、研究对象和地位等等)展开讨论。这自然会使社会史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受到影响。

《中国社会通史》下载

《中国社会通史》[01-08巻].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为著名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陈师曾先生在民国时期的国画课程讲义,也是近代出版的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和入门经典。梁启超、齐白石、周作人推荐。陈师曾先生是民国时期的画坛领袖,既是继往开来、合并中西的画家,也是家学渊源、学富五车的学者,拥有独到眼光与思路,他的作品融合感性与理性,得到众多大家的认可。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

作者简介

陈师曾(1876—1923),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出身书生门第,清代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史学家陈寅恪的兄长。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著作有《中国绘画史》、《染仓室印集》、《陈师曾先生遗墨》、《陈师曾先生遗诗》等。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下载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

西晋末年,五胡入华,在持续七十年的纷乱局势中,鲜卑拓跋氏脱颖而出,创立北魏王朝。作者由此入手,论述拓跋氏如何建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以作为统治基础。但北魏后期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的分离,引发六镇之乱,东、西魏分立。在此背景下,作者进而探讨东、西势力对河东地区的争夺和当地大族的动向,以及西魏施行的府兵制度与其中央辐射设计之匠心。随后,作者将视线移至同一时期的南方,论述东晋南朝军权的转移及其对政局的影响。

北齐覆亡后,核心区被“关中本位”取代,核心集团则衍生出“关陇集团”,成为隋唐统治阶层的主干。但随着府兵制度的废弛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代中后期藩镇林立。本书选取其中对地缘政治影响巨大的藩镇魏博,讲述其二百年兴衰跌宕,阐论国家重心的东移与职业军人的主导地位,并由此出发,考察五代时期的政治生态,凝结成一部异彩纷呈的中古门阀消亡史。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作者简介

毛汉光(1937-),历史学家,浙江江山人。1949年随父迁台,1960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政治大学法学硕士、博士,1969年毕业。专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正大学文学院历史所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吴凤工商专科学校(今吴凤技术学院)教授兼校长,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教授、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教授。1971—1973年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1—1993年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访问学者。主张革新史学研究方法,致力以当代社会学、政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历史。所撰《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1966)一书,获“中国学术着作奖”。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下载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应期而生》利奥·梅拉梅德与现代金融的诞生

金融期货创始人利奥·梅拉梅德的最新自传。

梅拉梅德童年从二战的战火中奇迹般逃脱,误打误撞进入了金融世界,从最底层的跑腿员做起,成长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领军人物。他发现期货市场很小、以商品为基础且局限性强,也最早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并预想到其可能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他预见了外汇期货公开交易市场的必要性,以远见和执行力推动了金融衍生品的崛起,为不确定性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1972年,利奥·梅拉梅德创建了首个金融期货交易所,并推出货币期货,改变了金融市场。1987年,梅拉梅德再次革新了期货交易,创办了Globex——全球首个电子化期货交易系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将金融期货称为“过去20年最重要的创新”。

利奥·梅拉梅德在这部最新自传中以第一视角完整讲述了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从传统场内交易向电子化、全球化转型的艰难历程,并深入剖析了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如何重塑了全球市场规则,以及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重要金融决策和交易背后的缘由。无论是在金融领域还是在人生逆旅中,利奥·梅拉梅德始终对明天充满信心、无所畏惧,这也是他的信念和创新的重要来源。

《应期而生》利奥·梅拉梅德与现代金融的诞生

《应期而生》

作者简介

利奥·梅拉梅德,金融期货创始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荣誉主席。1972年,作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董事长,他创建的首个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启动运营,改变了金融市场。他是全球首个电子化期货交易系统Globex的发起人。2003年,他被《养老金与投资》杂志列为100年来为货币管理带来“不同凡响的变化”的30人之一。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专门从事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交易与结算的公司制交易所。

《应期而生》下载

《应期而生》利奥·梅拉梅德与现代金融的诞生.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自由之困》非自由主义如何塑造美国历史

当下,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自诩自由灯塔的美国仿佛深陷某种难言的困境:自由的口号仍在高唱,民主的仪式依旧庄严;然而,总统权力极速扩张、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多元文化遭到压制,民粹泛滥、民意撕裂、仇恨加剧、反智当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美国,真的曾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国度吗?

在本书中,作者史蒂文·哈恩告诉我们,非自由主义在美国从来不是异端,而是贯穿乃至塑造美国历史的一条幽暗脉络。从殖民地时期到《独立宣言》发表,买卖黑奴、驱逐原住民、剥削契约奴、压制不同信仰均属司空见惯,等级体系、剥削制和排他性是国家的一种制度性安排,使得解放与压迫始终并行不悖;从独立战争到重建时代,自由的旗帜虽然高举,但为了维系联邦,种族等级仍得以容忍并延续,自由在联邦政府的妥协与南方白人至上主义的暴力下名存实亡;从进步时代到二战之后,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和进步看似如火如荼,但出台排华法案、暴力镇压工会乃至麦卡锡时代的政治清洗,无不展示着国家机器对多元与异见的压制;即便是在民权运动取得史无前例的成果之后,种族主义仍以新的面貌得以延续,旧有的不平等并未得到根本性消除,直至“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爆发。

这不单纯是一部重述的历史,而是一次关乎反思的召唤。哈恩用厚重的历史与深情的笔触提醒读者:自由与非自由的纠缠与角力才是美国250年历史的主线。

《自由之困》非自由主义如何塑造美国历史

《自由之困》

作者简介

史蒂文·哈恩 美国历史学家,纽约大学教授。1979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特拉华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领域包括美国19世纪史、奴隶制与废奴运动史、资本主义史和南方史。代表作《我们脚下的国家:从奴隶制到大迁徙,南方农村地区的黑人政治斗争》(A Nation Under Our Feet: Black Political Struggles in the Rural South from Slavery to the Great Migration,2003)获2004年度普利策历史奖和美国历史学界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

《自由之困》下载

《自由之困》非自由主义如何塑造美国历史.zip

2025-09-09 Comments (0)
阅读全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