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传记
《从刘邦到王莽》谌旭彬
本书是一本研究西汉时代的历史类著作。全书围绕西汉诸帝如何设计国家形态、制定治国路线展开,勾勒了自刘邦至光武帝,即整个西汉一朝在“立国之道”这个问题上所出现的多次变化,深刻剖析了西汉这一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帝制王朝。全书以长安的政治斗争为明线,从每一位帝王所面临的困局入手,将西汉两百余年的历史融会贯通,考据扎实,既有丰富的历史细节,又有细微的宏观论述,呈现出一个令读者既熟悉又陌生的西汉。

《从刘邦到王莽》
作者简介
谌旭彬,笔名言九林,历史研究者,腾讯历史频道原主编。曾出版历史畅销书《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活在洪武时代:朱元璋治下小人物的命运》《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大宋繁华:造极之世的表与里》等。
《从刘邦到王莽》下载
《人类文明的自然大历史》马克·伯特尼斯
“大家小书”,顶级生态学家写给普通读者的自然史
本书作者马克·伯特尼斯是生态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但本书既不是晦涩艰深的大部头理论专著,亦非常见的那种记录人类历史诸多重大时刻的文明史,而是一部简短的“小书”,以主导一切生命进化的唯一基因规则为主线,讲述了人类与其他生物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进化的历程。
“生命”“文明”和“命运”是本书的三大关键词,分别对应“过去的我们来自何处”“当下的我们如何认知自我”“未来的我们将走向何方”这三个核心话题。我们将在书中看到,在主流叙事之外,人类社会还曾经出现过诸多可能性。
新观点,新案例,平等视角的新风格文明史
生命真的源于“原生汤”吗?致幻药是宗教体验的最初起源吗?腓尼基人建立的庞大商业帝国如何快速崛起又为何迅速衰落?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殖民者和美洲原住民之间真的爆发了一场势均力敌的生化战争,并最终两败俱伤?本书选取了人类文明发展和地球生命演化过程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决定性瞬间,知识丰富,图文并茂,通过一个个物种的进化,从侧面反映了千万年来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过程的“全貌”,试图破除“人类社会凌驾于自然世界”的传统认知,摒弃人类中心化的基本立场,以文明史的方式来书写自然史。
在人类文明狂飙突进的当下,想象未来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文明的“狂飙突进”,能源利用量、人口数量、人均收入等指标都以工业革命为分水岭,从长期的缓慢线性增长突然转为指数增长,人类文明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而剧烈地影响自然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平衡被打破,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都会受到威胁。本书最后的部分回归到了生态学视角,试图为未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本书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马克·伯特尼斯的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史的研究著作,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解读。
作者认为,我们在解读历史时,不应该将自然史和人类史截然分开,而是应该将文明史解读为自然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从来不是各不相干的,同一套自组织、进化适应和自然选择过程既创造了人类及其文明,也创造了地球上的所有其他生命。人类文明和自然界的生态互为因果。从这一视角出发,作者在本书中追溯了从20亿年前的“原生汤”到如今的化石能源时代的演变过程,探索了竞争与合作这两股对立的力量如何影响了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壮大,人类的活动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生态的方方面面。人类的活动在自然界中的连锁反应、合作与斗争中的分量已经越来越重,已经造成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富集化等问题。如果人类不共同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我们的文明终将覆亡。

《人类文明的自然大历史》
作者简介
马克·伯特尼斯(Mark Bertness),美国布朗大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荣休教授,世界顶级生态学家之一,因对海岸线社群生态的研究而闻名。他是海洋生态学重要教科书《海洋群落生态学与保护》(Marine Community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和《海洋生物学:一种生态学方法》(Marine Biology: An Ecological Approach)的主编,已主持完成超过15项美国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梅隆基金项目,在《自然》《科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2002年ISI环境科学高被引学者、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等荣誉称号。
《人类文明的自然大历史》下载
《英国公使夫人清宫回忆录》苏珊・汤丽
记录晚清中国社会的风土人情
回忆与慈禧交往的那些日子
慈禧太后的座上宾,紫禁城里的外国人
一部曾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的回忆录
苏珊・汤丽(Lady Susan Townley)是英国驻北京公使沃尔特•汤丽(walter townley)的妻子。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为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曾邀请各国驻北京公使女眷去紫禁城做客。苏珊•汤丽因此与慈禧结识,对紫禁城内的生活有了深入了解……
本书以西方人的视角,介绍了中国的历史、信仰、语言、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并着重记叙了作者在中国游历中的所见所闻,真实再现了晚清中国的风土人情、日常生活、宗教礼仪等。作为亲眼目睹过紫禁城内林林总总的西方人,她在书中忠实地记录了历次受到大清皇室接见的经历,包括与慈禧太后的“亲密接触”。1904年,她依据亲身经历写成这本回忆录,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英国公使夫人清宫回忆录》
作者简介
苏珊・汤丽(Lady Susan Townley ,1868年-1953年),英国财政大臣威廉•库茨•凯普(William Coutts Keppel)的女儿,1896年与沃尔特•汤丽爵士(Sir Walter Townley)结婚。1902-1903年,沃尔特•汤丽爵士被任命为英国驻北京公使,汤丽夫人随同来华,结识慈禧等皇室贵族,游历中国多地。1904年,她依据这段经历写成的回忆录出版发行,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英国公使夫人清宫回忆录》下载
《读懂三国》三国演义+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
读三国,更要品味三国。
读过三国的人未必真正读懂三国!
为什么曹操被称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藏着怎样的权力密码?
赤壁之战背后竟有多层博弈逻辑?
三国演义+史书原文+易中天品读,一套带你细品三国、读懂三国。

《读懂三国》
《读懂三国》下载
《中国基督宗教史》[635~1949一种跨文化视野]
本书是中西学者共同合作撰写中国基督教史的一次尝试,旨在借鉴并融合过去30年所涌现之中西研究方式及成果。通过编年史和专题史两个部分,力图呈现一部可读性、准确性、跨学科性兼备的中国基督教史读本,帮助我们更好地体认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现象。21世纪的今天,当人们在一种跨文化的视野下回顾基督教自西徂东的历史时,会发现其在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调适过程,其间既有文化的碰撞与激荡,亦有挫败与不适;既有思想的交锋与对立,亦有理解与认同。尽管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有限,但却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范例。基督教中国化证明了中国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即使基督教与本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亦能被吸收并演变为中国的基督教,从而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基督宗教史》[635~1949一种跨文化视野]](https://cdn.feizhaojun.com/wp-resource/mdhaerk/wp-content/uploads/2025/07/1752412270-《中国基督宗教史》635~1949一种跨文化视野-728x1024.jpg)
《中国基督宗教史》
《中国基督宗教史》下载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罗家祥
“朋党”之争对北宋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新旧党争,争的是什么?
全面研究北宋中晚期到南宋初年士大夫党争,并深入剖析其政治影响,揭示了士大夫政治为何走向僵局的某种必然性。
北宋党争研究的经典之作。张希清、何冠环、包伟民一致推荐!
“朋党”之争对北宋造成了怎样的影 响?新旧党争,争的是什么?为何北宋的朋党屡禁不绝?激化的党争之下,朝野之上受害最大的又是谁?
本书是一部北宋党争研究的经典之作。书中以王安石变法为关键节点,立足于神宗熙宁以来的新旧党争,聚焦庆历至靖康近八十年间的党争历史,关注其政治侧重、人事变动以及对政局的即时因应,细致分析了北宋中晚期政治人物、统治集团的作为以及政局对王朝统治根基的影响,解释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和士大夫政治的异化,揭示了士大夫政治为何走向僵局的某种必然性。全书史料扎实,考证严谨,作者文笔颇具感染力,具有较强的叙事感和可读性,可作为理解北宋党争的重要读物。
1.北宋党争研究的经典之作,张希清、何冠环、包伟民等宋史名家一致推荐。本书与沈松勤的《北宋文人与党争》被誉为北宋党争研究的双璧,时至今日仍是了解、研究宋代党争者不可绕过的专著。
2.一部全面研究北宋党争的著作,全方位梳理其时间线、人物与事件。本书对宋代党争的梳理以宋仁宗庆历年间为起点,至南宋初年结束,接近八十年,时间线完整清晰;广泛涉及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曾布、宋徽宗、蔡京等党争中的重要人物;清楚地梳理了王安石与吕慧卿关系恶化、洛党与蜀党之争等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
3.一扇通往北宋政治真相的大门。书中对于北宋中后期政治史的多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让我们看到党争之下,北宋王朝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军事政策不稳定,如复役法、对西夏政策的反复;官员在紧张的政治气氛中多以保全自身为重……北宋统治根基在强调君子小人之辨的党争中日益动摇。
4.不拘成说,创见迭出。在宋朝政治史研究中,本书多有创见,如北宋朋党之争的恶化源于“元祐更化”,并导致了北宋政治发展的严重后果;将宋徽宗、蔡京借推行新法之名而行祸国殃民之实的党禁,不称为党争而称为党祸等。
5.史料扎实,考证严谨。除宋史正史史料外,作者广泛搜集宋代文人笔记资料和元祐党籍碑等碑刻资料,与宋代党争相关的史料基本被网罗其中。同时,作者对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细致考证,如对于苏轼与程颐交恶一事及其缘由,详考多条史料的产生背景,尽可能还原该事的原委。
6.文笔颇具感染力,具有较强的叙事感和可读性。书中将人物及其事件娓娓道来,把士大夫宦海沉浮的扣人心弦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便于读者对宋代重要人物性格、立场、社会关系等有进一步的了解。
7.附录为作者关于其师邓广铭、王瑞明二位先生的纪念文章。二文可视作作者的学术小传,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本书的观点。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
作者简介
罗家祥,湖北天门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93—199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入选2005—2006年度中美富布莱特学者,并应邀赴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研究领域侧重于宋代政治史和学术文化史。代表作有《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宋代政治与学术论稿》等,并主编有《华中国学》1—15辑。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下载
《诛吕》郭茵
公元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去世,其年轻的儿子刘盈即位,但实权几乎都在刘盈的母亲吕太后手中。惠帝在即位第七年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刘恭和刘弘先后成为皇帝,因两位少帝年幼,吕太后实行“临朝称制”。从《史记》《汉书》的记载开始,在很多史书和相关研究中,吕太后都是与功臣集团和刘氏一族对立,充满忌妒心和野心的形象。
汉初著名的“诸吕之乱”向来被认为是吕氏一族为了夺取刘氏的天下而欲作“乱”,但在付诸行动之前被大臣和诸侯王察觉,吕氏全族被杀。但是,我们如果研究与该事件相关的史料记载,会发现很多与这种定论矛盾的情况。作者爬梳史料,试图解答吕太后为什么能掌权15年,她施行了怎样的统治,与其统治密切相关的这一重要事件“诸吕之乱”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等问题,并阐明了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诛吕》
作者简介
郭茵,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于东京学艺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于东京都立大学取得史学博士学位。曾在日本多所著名大学任教,现为日本某初创企业董事长。
陆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于《中国经济史研究》《历史地理》《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翻译出版《晋武帝司马炎》《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等书。
赵壮,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曾发表《读河南荥阳新出土唐〈赵德明墓志〉》等学术论文。
《诛吕》下载
《清入关前步兵研究》张建
本书考察清朝入关前的步兵发展史。建州军队在萨尔浒决战前,以骑兵为主要骨干,步兵只是其辅助。萨尔浒战役之后,努尔哈赤为攻取城池,每逢战事,临时选拔锐卒充当步兵,并给配备攻坚器械等,充任全军矛头。这时的步兵尚未成为独立兵种。天命十一年(1626),明朝使用红夷大炮挫败金人,迫使皇太极改革步兵,扩大其规模,定为常制,不再是临时之兵,器械和战术与此前存在较大差异,奠定清入关后八旗步兵的基本制度。该书细致、系统地描述了清入关前步兵的相关情况。

《清入关前步兵研究》
作者简介
张建,1980年9月生,满族,北京人,201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史学博士学位;2014年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留所工作,现任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明清军事史、民族史、早期中俄关系史,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等刊物刊发学术论文20余篇。
《清入关前步兵研究》下载
《出瀛海》晚清诗人的海外观察与体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迎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影响下,晚清诗人或出使,或游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的足迹遍及五大洲,行程远涉茫茫重洋。
在与海外世界的接触和交流中,他们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留下大量的古体诗词,内容涉及朝贡体系瓦解、个人身份定位、西方新技术观察、跨洋旅行体验和对西方女性的全新认识等等。本书把这些诗词作为切入点,在反映近代文人的思想嬗变之余,还为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认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出瀛海》
作者简介
沙红兵,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诗文与诗文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有关论文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国家和省市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著有《唐宋八大家骈文研究》。
《出瀛海》下载
《秦汉工匠》李安敦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秦汉工匠》
作者简介
[美] 李安敦(Anthony J. Barbieri-Low),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社会、经济、法律、物质文化)、埃及学(比较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