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传记
《芯片简史》芯片是如何诞生并改变世界的
一本聚焦热门话题、热门行业的实力之作,完整呈现芯片发明和发展的60多年历程。
全书完整呈现了芯片发明与发展的历程,从支撑芯片产业发展的量子力学讲起,逐渐发展到半导体物理学,进而催生了半导体器件,这些器件又由简到繁,像一颗发芽的种子,演化出了双ji型晶体管、MOS场效晶体管、光电二ji管等,并由此集成构造出了模拟芯片(通信和传感器芯片等)、数字芯片(CPU、存储器、FPGA等)和光电芯片等。蕞后,本书还展示了芯片设计方法和制造方法由手工到自动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了芯片未来面对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路径。可以说,了解芯片,有这一本书就够了。
芯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与叛逆史——详细讲述一群叛逆者突破传统、不断创新的故事。
作者以芯片诞生和发展为主线,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杂志、书籍或新闻报道的庞杂信息重新组织、编排,在力求准确、科学的前提下,写作了这样一本综合性作品,使得我们透过“芯片简史”这四个字,深入了解那些散落在历史深处的芯片发/明者的个人世界,体验他们在发/明中所经历的种种困苦与喜悦、磨难与幸福,与他们一起重走芯片发明之路,看他们如何突破科学研究中的困难与现实世界的阻碍,做出一项项改变甚至颠覆世界面貌的发明和创新。
一部跨越专业人士与大众藩篱的科技创新史,了解芯片发展历程以及看清未来发展趋势的绝佳商业图书。
芯片构成了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核心控制单元,影响范围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政治、文化等方面,没有芯片,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为了使大众能够更加容易、更加清晰地了解芯片,本书作者在写作时做了以下努力:一是高度还原创新的历史过程,展现曾经盛行的观念和技术,以及新的技术是如何萌芽并与之斗争和蕞终突破的。二是突出作为创新者的个体,将历史的聚光灯打在实验台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身上,展现他们内心的渴望、追求、困顿、嫉妒和欣喜。三是将发明一刹那的火花清晰呈现出来。虽然知识的“剂量”被压缩,却足以激发读者智识上的兴趣,全书叙述上的惊险程度不逊于一部小说。

《芯片简史》
作者简介
汪 波
资深芯片研究专家。早年留学法国,获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集成电路硕士学位和利摩日大学高频微电子学博士学位,分别在华为公司、法国里昂纳米国家实验室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积累了二十余年经验。
科普作家,作品能够打通学科边界,兼具科学与人文内涵,让读者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已出版科普图书《时间之问》 和《时间之问·少年版》。
《芯片简史》下载
《典范与传承》中华国宝级文物背后的艺术史
本书以轻松诙谐的口吻,似闲话家常一般,按书法、绘画、陶瓷、青铜、杂项等类别将台北故宫博物院十余件网红文物及相关文物进行分类讲述,娓娓道来它们背后的历史与传说,并从艺术史角度对其价值进行评述。全书叙述流畅明达,让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鲜活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还能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

《典范与传承》
作者简介
邱建一,台北教育大学视觉艺术系助理教授。专长领域为艺术史学与艺术考古学。常自称是“天桥底下说书的”。目前游走于各大学与各公私讲堂,在台湾创办“新月艺文”沙龙,讲授艺术史与古代文明等相关课程。
《典范与传承》下载
《矿政》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
国家的维系,有赖于资源的汲取。资源汲取的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传统中国国土面积广袤辽阔,地域差异千姿百态,在当时落后的交通、简陋的技术手段与信息能力的制约下,统治者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汲取资源呢?本书从重要性、稀缺性、交易费用、社会效果、国家的议价能力与多主体性等若干影响国家资源汲取模式的变量入手,结合开矿成本随时间递增的特点,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讨论清王朝的矿产资源汲取情形,在揭示清代矿政之模式及其内在缺陷的同时,论述了彼时国家治理的若干重要原则与面向。以上述经验事实为基础,本书进一步联系明清王朝对食盐、丝绸、瓷器、马匹等重要物资的汲取模式,结合15~18世纪国家转型的大背景,通过对“中央全面决定机制”“猜忌型决策”“行政造‘息’”“事例原则”等概念的阐发,揭示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

《矿政》
作者简介
温春来,贵州毕节人,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历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西南民族史、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岭南历史文化,著有《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主编有大型资料性、学术性丛书“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矿政》下载
《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入选2024年《顶端新闻》顶端年度好书
入选2024经济人读书会十大好书·中国史书单
入选腾讯好书2024年9月人文社科原创好书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国纪检监察报》书单推荐
《北京晚报》刊发书评文章《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人生,就是要在逆境中明心见性,精神挺拔。
提炼孔子的十五个横截面,将孔子的人生经历与重要思想一一对读,还原一个立体的孔子。
“圣人”“仁者”“丧家狗”等评价太老套,“永不妥协的大生命”才是对孔子更贴切的评价!
读懂中国传统经典,要回到最初的典籍《论语》,读懂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要回到孔子。
北京师范大学“魅力教授”李山,总结多年研究精华,以平实生动的语言透彻讲述,通俗易懂,侃侃而谈。
每一章节以一则典籍材料开篇,链接经典与阐释、生平与思想,纲举目张,适合老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精选《孔子圣迹图》12幅,彩色印刷,对照正文,场景化再现孔子的非凡人生。
若问谁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恐怕非孔子莫属。他的人生哲学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影响了每一代中国人。正因如此,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是什么机缘让他发现“仁”“恕”的道理,诸如此类问题,至今仍吸引我们不断追问。“圣人”“仁者”“丧家狗”,人们曾给予孔子种种标签。本书作者李山,提炼孔子的十五个横截面,将孔子少贱多能、学琴问礼、相鲁定乱、周游列国、杏坛讲学、删述六经的非凡一生,与“不耻下问”“敏事好学”“为政以德”“推行仁治”“有教无类”“存道垂宪”的言行思想互相印证,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孔子的一生,是少年丧父、中年无妻、老年丧子又丧徒的一生,也是见其进、未见其止的一生。不论身处何地,有何境遇,他始终不忘自己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尝尽人世间的辛酸苦楚,虽然一直碰壁,但从未放弃。在春秋末年那个黑漆漆的乱世,他的“仁”道主张为苦难的人世留下了光亮。他一辈子的坚持,展示了一个生命的大格局。

《孔子》
作者简介
李山,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启功、聂石樵、夏传才等学界耆宿。在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化史领域皆有研省,尤以《诗经》研究成就斐然。
曾出版《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中国文化史》《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诗经〉的创制历程》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在学界有较大影响。
曾受邀录制《百家讲坛》《腾讯微课堂》等节目;2006年被选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十佳教师”;2007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评师网“最佳教授”和“全国魅力教授”称号。
《孔子》下载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本书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凝聚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多年来的心血,另有建筑学家林徽因、莫宗江、卢绳鼎力协作,先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再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建筑活动大略、实物遗存、建筑体例特征,以科学的手段打通了中国古建筑形制数千年的流变。

《中国建筑史》
作者简介
梁思成,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代表作有:《蓟县独乐寺山门考》《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
《中国建筑史》下载
《南唐史》任爽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江淮的一个小王朝,尽管存续仅有39年,但是在其统治之下,江淮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对当时中国的分合大势,而且对宋代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书共分三编,上编主要论述南唐的崛起,从吴唐禅代及烈祖李昪的政治改革、经济举 措、文化政策、军事外交策略等方面,深入分析南唐政权建立并迅速发展强盛,在五代十国时期南北对峙局面中举足轻重的历程。中编主要探讨南唐的衰落,从嗣位之争及元宗李璟时期的政治局势混乱、军事外交失利、经济状况恶化等角度,全面考察南唐政权由盛转衰成为中原政权附庸的过程。下编主要考察南唐的灭亡,从后主李煜品性才艺、应付危局的措施及金陵之战等方面,考论南唐衰败颓势无法挽救,终被北宋灭亡的历史。

《南唐史》
上编“南唐的崛起”,李昪如何从被掳孤儿长成开国之君,成就大事。
中编“南唐的衰落”,李璟如何人菜瘾大,断送大好局势。
下编“南唐的灭亡”,李煜如何勉力承担家国重任,却终以与大小周后的风流韵事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名传后世。
《南唐史》下载
《江督易主与晚清政治》韩策
本书围绕东南第一要缺两江总督,通过“湘人江督格局”和“北洋下南洋”两个概念和进程的深入探讨,将道咸至民初东南地区三次大的权势转移揭示出来,为晚清政治格局的演变贡献一条新的解释线索。在此基础上,突出南北关系,并尝试突破内外轻重、督抚专政的争议,提出“有重心的同治”格局,用以理解晚清政治的特色及出路。

《江督易主与晚清政治》
作者简介
韩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近期主要研究晚清政治史、科举史、中国近代法律史、湘军史。出版专著《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合作整理校订《汪荣宝日记》《凌霄一士随笔》,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发表论文多篇。
《江督易主与晚清政治》下载
《世界之中》张笑宇
中原文明与世界互动视角下的中华大历史;一部特别视角的五千年发展史
——这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从尧舜时代到清末民初,揭示我们成长历程中的伟大、神奇、彷徨与遗憾。
——这是一次关于中外交融的深刻思考。古代的我们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隔离于世界。欧亚大草原、云贵高原、东海、南洋都是我们联通世界的桥梁。世界从未离开过我们的历史,只是我们很容易忽略它。把世界还给中国,才会在世界向我们袭来时,从容自信。
秦制国家与财政国家的成长博弈。
——秦制国家的特点:土地国有、编户制度、农业税收为主、服徭役兵役。汉与匈奴,唐与高句丽、中亚,在地缘政治引发的冲突中,边疆民族或秦制化,与中原王朝此消彼长,或对中原王朝造成沉重的负担,甚至成为改朝换代的诱因。
——财政国家的特点:非农业税收为主,利用金钱进行资源配置。宋代曾经历非农业税收占财政收入主体的时期,王安石变法、蔡京的财政政策都是宋代财政国家化的重要标志,也积累了大量贵金属。不过,蒙元的征服又造成了中原的贫困。明初,中国又不得不走秦制国家的老路。虽然明后期出现了短暂的资本主义萌芽,但终因全球化的周期变化,遇上白银循环的终结,最终造成了大明的崩溃。
本书充满想象的张力和惊喜,十段被人忽略的历史,探寻中华文明更多的可能性。
——陶寺因成功测量天象而成为远古东方科技最发达的文明,他们缔造了“中”这个概念,中国由此称为“中国”。
——亚历山大远征,在中亚留下了巴克特里亚,中国开始与希腊文明有了交集,皇帝的神格被确定下来。
——西南地区的古彝族为道教传递了西方宗教的弥赛亚,土生土长的道教也有自己的救世主。
——秦制国家的变化周期造就了两汉与匈奴间的此消彼长。
——因为没有西域小国那样的地缘优势,高句丽成为北朝隋唐在东北亚最大的困扰。
——号称“丝绸之路上的犹太人”的粟特人曾是唐朝重要的军事力量。
——两宋曾是最接近财政国家的时代,终因蒙元的改朝换代而烟消云散。
——一条鞭法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带来的白银循环,但全球化的周期退潮也给大明带来了崩溃的结局。只可惜,大明的精英既不知道当初他们为什么成功,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败落。
——郑成功、兰芳公司、陈嘉庚,历史上的南洋华人曾在各个时代为祖国作出过卓越贡献。
——孙中山的老师、香港启德机场中的“启”(何启)曾主张建立现代财政国家;而清王朝覆灭的序幕——保路运动,也缘于清末的财政改革。
打破刻板印象,筛选重构浩瀚史料,还原丰富无限的历史真相。
——我们很多人对很多国家、民族都容易形成刻板印象,但读多了历史,你就会发现,许多刻板印象并不是“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它们形成的时间其实都相当短暂。沧海桑田,世殊事异,谁说是什么就一定是什么?只有那些永远不拥抱变化的民族,才无法甩去他人对其自身最消极的刻板印象。
——史料不会凭空增多,但视角可以随时变换。我们的历史观取得进步,往往不是因为发现了新的史料,而是因为我们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过去。
——如果我们认为中国人长于道德讨论而弱于科技研发,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中国之所以名为“中国”,就是因为我们曾经是科技最先进的古文明。如果我们认为中国与世隔绝,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中国从来不曾远离世界,也不可能远离世界。如果我们认为游牧与农耕势不两立,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从事游牧的中国人对中国历史的塑造,或许比农耕者更深刻。
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视角越是不同寻常和丰富,我们就越可能接近我们从何而来的真相。
何怀宏、刘擎、刘苏里、罗振宇、施展、许纪霖特别推荐!
这是一部极具想象力的作品。它融史实、史功、史识、史思于一体,真诚坦荡,唤起了一个文明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觉醒。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中国”这个词可以无比熟悉,也可以感到陌生。因为中国的幅员太辽阔,历史太悠久,多元一体的丰富性太五彩缤纷,而每一次盛世和每一次剧变中,中原、边疆乃至欧亚大陆的古老民族都曾扮演过关键性角色。你能否想象,“中国”这一名字的由来,乃是因为这片土地曾是科技最先进的地方?你能否想象,秦制或许与波斯和匈奴都有巨大关联?你能否想象,丝绸之路的主角之一可能是默默无闻的粟特人?你能否想象,华人也曾在南洋建立起共和国?从中国的远古时代到清末,本书摘取了十个鲜为人知又影响深远的历史片段,希望向读者呈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被世界多元力量共同塑造之中国。本书视野宏大,视角独特,观点精奇,论述得当,并将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考古学等众多理论融会贯通,纵横上下五千年,为我们展示了许多曾被忽略又不得不叹为观止的历史画面。

《世界之中》
作者介绍
张笑宇,山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研究员,兼任宽资本产业研究顾问、腾讯腾云智库成员。著有“文明三部曲”(《技术与文明》《商贸与文明》《产业与文明》)。2021年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技术与文明》),是中国大陆知识界第五位,也是最年轻的获奖者。
《世界之中》下载
《恢复、道学、权臣》南宋中期政治研究
恢复、道学、权臣是贯穿南宋一朝政治的三个重要主题,本书以南宋中期为集中考察时段,梳理三者相互纠缠的关系。宋孝宗早年致力于“恢复”,其急进的富国恢复路线与道学群体主张的裕民恢复路线相矛盾,是孝宗朝反道学问题的实质。孝宗晚年转向“安静”后,却仍未改变富国强兵的“聚敛”之政。道学群体要求“变更”的愿望,又与维护安静之政的官僚群体相冲突,构成了光宗、宁宗两朝政争的主线。两者之间的斗争又为韩侂胄等权臣争取外朝支持提供了土壤,而“北伐”的议题也裹挟其间,塑造了南宋政治的面貌。

《恢复、道学、权臣》
作者简介
李超,1987年生,2017年获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政治史、文化史,已在《中山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宋史研究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包括《周必大、朱熹与吕、范解仇公案——兼论南宋政治上的调和思想》《历史书写与历史事实:宋金和战与韩侂胄之死》《景献太子与南宋开禧、嘉定之际的政争》等。
《恢复、道学、权臣》下载
《历史的游荡者》李硕
本书为史界鬼才李硕的勇气之作,视野广阔,兼顾政治史、社会史、法律史、思想史诸多领域:从周幽王的上古世界,到林则徐的晚清帝国边疆;从《真诰》中的“仙人”和修道者,到孝文帝时代的悲剧官僚;从一个个隐入尘烟的饮食男女,到法律史中危险而愉悦的禁忌之爱;从拉铁摩尔的北部行旅,到霍布斯政治学说吊诡的成因;从蠡县大食堂,到河西走廊尽头的汉代城郭遗址……
从史实出发,12段学术游荡,12篇学术独白,史料梳理与故事构建之外,更洞察人心,努力还原时间深处鲜为人知的幽微与真相。

《历史的游荡者》
作者简介
李硕,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和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博),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历史地理研究。代表作品有《翦商》《南北战争三百年》《孔子大历史》《楼船铁马刘寄奴》《俄国征服东亚战记》等。